近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重庆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指出,要大力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涵养优良乡风民风,传承活化乡土文化,大兴乡村创业之风,用文化的力量凝聚推进乡村振兴合力。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用文化的力量凝聚推进乡村振兴合力?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现推出策划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涵养优良乡风民风
金华宝 伍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乡风民风的培育质量直接影响和美乡村建设的成色。近年来,重庆以党建为统领,不断加强乡风民风建设,创新“三事分流”“五员共治”“新风小院”“民情茶室”等村民协商议事平台,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让文明和谐新风劲吹巴渝。当前,进一步涵养优良乡风民风,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凝聚乡风民风建设合力,筑牢重庆现代化建设的乡村底色。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拓展乡风文明创新活动形式,通过授予“最美媳妇”“卫生家庭”“桃源人家”等文明称号,开办乡风文明建设积分超市,开展多种形式的乡风文明评比活动,激发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好乡风文明培育“引路人”,科学规划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统领作用,领导其他乡村组织共同参与,营造乡风文明建设良好氛围,形成乡风文明建设合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解决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让乡风文明建设成果可感可及。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充分挖掘重庆优秀特色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建设地方特色鲜明、文化特征凸显的乡风文明示范基地,推动巴渝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乡村文化区域特征,探索差异化建设路径,打造巴渝“云直播”“云旅游”“云演艺”等线上文旅频道,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以优秀乡村文化带动乡风民风建设。创办村史馆、文化馆、乡愁馆等,丰富乡风民风建设载体。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构建优良乡风民风涵养常态化机制,持续推动乡风民风建设,深度激发乡村文化活力,通过讲解历史、文创产品、民族舞蹈等多形式、多角度进行文化创作,讲好巴渝乡村故事,展现巴渝乡村魅力。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果宣传,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充分展示重庆乡村文化资源,增强文明乡风的价值认同及感召力。
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学习运用典型案例,成立“理事会”“评议会”“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制定与完善村规民约。结合村庄实际,设立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员、宣传员和示范员,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全域覆盖。建立三级书记任组长的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巴渝农耕文化、农耕文明为载体,把乡风民风建设与村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村民以巴渝农耕文化为载体,通过农耕活动、研学旅行、村庄民宿等形式开展经济活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使村民更加积极投入乡风民风建设,勇于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范例。
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教育、习俗、卫生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巴渝乡风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对可以由农民自己做的事政府不要大包大揽、不越位指挥、不过分干预,对应由政府承担的事项要做到积极主动、精心谋划、做实做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以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方式不断激发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此外,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最好的试验场,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打造乡风文明建设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建设推动乡风文明水平不断提升。要不断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提高农民对数字“新农具”的使用能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乡风文明创新空间。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分中心、湖南农业大学)
传承活化乡土文化
秦红雨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都需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让乡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千万工程”是一场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不仅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更激发了亿万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作为山水之城的重庆,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强调因地制宜,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传承活化乡土文化,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贡献重庆智慧与力量。
要让乡土空间“活”起来。这种“活”是空间要素的活跃,是乡村多维空间活力的激发。伴随城乡发展进程,虽然一部分乡村会消亡,但我们不能让多数乡村变为荒芜的地方、留守的村庄、乡愁的故园。这就需要不断拓展承载乡村文化的空间,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乡村空间,将古韵人文充盈乡土空间,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要通过巴渝乡情、乡音、乡贤、乡风、乡愁等综合维度的塑造,形成流动的、开放的文化活动空间,既让村里的年轻人、老年人、妇女、儿童都能够在乡土空间中找到自己的活动场域,也让老人文化协会、妇女广场舞协会、老中青融合的艺术团以及各种传统文化团体在乡土空间中活跃起来。同时,重庆的村超、村晚、村歌,承载着不同的乡村记忆,寄托着村民的乡恋;青山绿水间建成的村庄文化礼堂、议事厅、会客厅等,成为村庄的精神家园,也成为村民共同体的维系。通过这些多层次的、丰富的乡土空间,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要让乡土文化“特”起来。特色的地域造就了我国村落多样化、多种类的特征,每个村落的文化不尽相同。每个地方应当科学规划,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乡村文化传统,在保持当地山水肌理、尊重自然风貌的前提下创造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具潜力和后劲的区域也在农村。因此,山水重庆不仅要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更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巴渝特色。传承活化乡土文化,不仅要注重对乡村独特地域、生态、自然禀赋的挖掘,更要注重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彰显巴渝风韵,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铜梁对“铜梁龙精神”的提炼,镇镇建起舞龙队、村村争创扎龙村,实施龙舞进校园、进课堂、进乡土教材;荣昌开展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深入宣传推广夏布文化、陶器文化、折扇文化、海棠文化及客家文化等,建立荣昌区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等。要保护利用优秀乡土文化,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镇多品”等非遗手工艺特色村镇,培育乡村文化品牌,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要让乡土媒介“融”起来。从过去的宗祠、庙会、戏台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巴渝乡村经历了多重的媒介浸润,依然被累积的、重叠的媒介空间影响着、创生着。今天的乡村,是一个融传统与现代、手工技艺与数字技术于一体的乡村。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乡村催生了乡村社会多重变化,帮助农民实现了美好乡愁的“脱域”保存,镌刻了集体记忆,拓展了他们实现自我表达的渠道。要充分依托数字技术,利用慢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外界展示乡村风貌,对乡村进行全景扫描,建立数据库,让人们通过VR、AR等手段“身临其境”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实地旅游,激发共鸣,留住乡愁。传承活化乡土文化,就是让乡土文化在各种媒介空间中保存,将各种乡土文化活化为各种媒介产品,让保留在乡土空间中的各种媒介相互融合,活化、创生出更具活力的乡土文化,也让巴渝乡村实现“美丽乡村”向“美好生活”,从“美好生活”向“和美文化”的精彩蝶变。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
大兴乡村创业之风
卢向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创新创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动能。大兴乡村创业之风,就是要吸引更多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研人员等返乡入乡在乡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对于加快推进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全面绘就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乡村创业仍面临“创业项目不好选、创业资金不好筹、创业用地不好拿、创业人才不好聘、创业风险不好控”等困难和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兴乡村创业之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促创业。鼓励农村各类市场主体,紧紧围绕生态畜牧、火锅食材、特色粮油三大千亿级产业,柑橘、中草药、榨菜、茶叶、预制菜、重庆小面六大特色产业,以及涪陵榨菜、潼南柠檬、黔江蚕桑、巫山脆李、巫溪洋芋等各区县“一主两辅”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创新创业。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乡村特色制造、电子商务等延伸产业,鼓励发展传统民俗民族工艺,手工编织、乡土产业、养生养老、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指导发展分享农场、共享农庄、创意农业等,培育发展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多元化创业发展。
围绕推动产业融合促创业。渝东北大三峡区域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品种多,拥有开州云木香、云阳淫羊藿、巫山党参等中草药种植基地,自然、历史文化景点众多;渝东南大武陵山区域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秀山花灯、土家摆手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特色菜肴、特色服饰、特色活动众多,具备良好的产业融合条件。应积极推广农业内部融合、产业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术渗透融合和复合型融合等多种融合模式,支持发展循环型、体验型、智慧型等农业新业态,引导农业与乡村工艺、制造、文化、教育、科技、康养、旅游、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乡村创业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围绕培育主体促创业。认真实施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青年农场主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村妇女创新创业等培训项目,继续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行动、农村实用人才提升行动,有针对性地培训乡村创新创业人才。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科技人员、企业家、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人员等为主体,培育一批乡村复合型人才;以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辅导师等为重点,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积极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览展示等活动,选拔培育一批优秀创意项目和创业者,对接优质资源要素,激发就业创业热情。
优化返乡入乡创业环境。指导各区县加快建设返乡下乡创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县乡服务资源,积极打造覆盖区(县)、镇(街)、村的创业服务网络。支持各区县培育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和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就业创业指导、市场开拓等深度服务。督促区县积极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简化优化审批手续和流程,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发展环境。统筹整合各类政府涉农产业扶持资金,设立返乡入乡创业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创业企业发展。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土地资源,尊重群众意愿统一组织土地经营权流转,为返乡创业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用地保障。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建设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