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讲好中国故事 要在“四力”上下足功夫
第0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讲好中国故事 要在“四力”上下足功夫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1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在渝举行,专家学者、获奖代表热议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尤 卞立成

  王刚

  新闻媒体应当以更多现象级爆款产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刘晓龙

  议题设置是媒体应对内容竞争的基本功,要敢于切热点,舆论监督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双传学

  主流媒体行不行,首先看主题报道强不强,要在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中增强影响力

  周秋含

  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是一条需要信仰和坚守的漫漫长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曹焕荣

  希望有更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以获奖作品为对象,加强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

  陆绍阳

  到了现场,才能抓到“活鱼”;到了有历史记忆的地方,才会有故事,才能看出前后变化

  1月11日,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为主题的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在重庆举行。活动邀请来自中央有关部门、重庆有关部门、全国各地新闻媒体和记协的专家学者,第33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7届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共200余人齐聚山城,总结新闻精品创作规律,探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守正创新中展现新气象、体现新作为。

  人民日报社王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刘晓龙等作主题发言。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站位、优化创意,顺应时代、加强全媒体传播,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王刚: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更好推动新闻舆论工作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王刚举出人民日报任仲平、任理轩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论品牌案例,并表示,金字招牌不是一天铸就的。这些品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得益于众多编辑记者经年累月打磨沉淀,以其高远立意、宏阔视野、深刻论述、生动表达,赢得广泛而长期的社会关注。新闻媒体应发挥评论理论传统优势,完善重要政论品牌生产机制,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发挥定向、定调、定心的舆论引领作用。

  在王刚看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重要途径。他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栏目独家策划推出的23期“习主席的国礼故事”原创系列融媒报道为例介绍说,该报道采用了“原创文稿+国礼图片+朗读音频+短视频”的融合形式,取得显著传播效果,相关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榜首位,每期报道均实现海外落地,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

  结合采访报道体会,王刚总结道,新闻媒体应当以融媒思维做好主题宣传,倾心打造传播新形态、新语态、新业态,以更多现象级爆款产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提醒,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很多获奖作品都是记者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深入基层一线蹲出来、跑出来的。要着力践行“四力”要求,加强新闻舆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刘晓龙:

  以新语态阐释新思想 以新传播讴歌新时代

  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有19件作品获奖。刘晓龙认为,重大宣传报道是检验新闻媒体履职尽责、舆论引领、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要平实务实、精准精确,着力营造奋进新征程的浓厚舆论氛围。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总台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记录者,以全方位、矩阵式、立体化传播,全景呈现党的二十大盛况,自有平台跨媒体总触达超252亿人次,创造了“最广覆盖范围、最大触达规模、最多转播转载、最热互动话题”的良好传播效果。

  在刘晓龙看来,其中,主题主线报道是一道考验新闻媒体选题能力、策划能力、理论能力、表达能力的“必答题”,解题关键就是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相融合,把“宏大演绎”与“微观雕琢”相贯通,让新思想传播得更有生气、更见神采。要见深见实、入脑入心,用情用功唱响时代主旋律。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主动出击,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成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对此刘晓龙认为,议题设置是媒体内容竞争的基本功,要敢于切热点、抓战机,舆论监督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刘晓龙还表示,在国际传播领域,新闻媒体应以攻为守、敢讲会讲,奋力提升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在融合传播领域,应以新促变、以融致用,加快推进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创新,以新语态阐释新思想、以新传播讴歌新时代。

  江苏新华日报社社长双传学:

  坚定精品战略不动摇 提升主流媒体首位度

  自2017年确立为“精品生产年”以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先后获40个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10件,二等奖17件。回顾6年来的丰硕成果,双传学说:“我们冲奖但不唯奖,要奖项更要流量,全力以赴锻造精品、擦亮品牌,获得上级肯定、读者好评和业界关注。”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内容生产‘定盘星’。”双传学表示,主流媒体行不行,首先看主题报道强不强。要以系列化标识化精品化组织重大节点报道,以全媒体融合出品增强传播效果,以国家战略和地方实践彰显媒体担当,在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中增强影响力。

  新时代,传媒智库化、智库传媒化,已成为现代传媒发展大趋势。新闻媒体更是承担了发挥智力和信息优势,履行好服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使命。在双传学看来,新闻媒体是党委的“眼睛”和“大脑”,要抓好内参报道、智库建设和舆情研判,在智库内参相融互促中增强资政力。

  有机遇也必然存在挑战,媒体融合是新时代的必答题,只有树牢互联网思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主流媒体优质内容才能行稳致远。

  从业多年,双传学深刻认识到,媒体融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他表示,媒体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内容之“精”来自人员之“强”,新闻媒体应注重树立鲜明导向引导人、狠抓梯队建设培养人、坚持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激励人,在锻造高素质新闻队伍中增强竞争力。

  重庆华龙网集团总编辑周秋含:

  中国新闻奖竞技场上地方主流媒体不应缺席

  谈起华龙网连续11年1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秘诀,周秋含直言靠的是“常识和基本规律”。周秋含说:“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从根本上说,‘内容为王’依然是亘古不变的黄金法则。”

  华龙网实施重点选题策划机制,从制度上对选题进行保障。周秋含介绍,每年年初,华龙网会根据新闻日历并对标中央和重庆重点中心工作,在内部广泛征集年度重点选题,最终确定重点项目。

  做精品光有好的选题还不行,操作执行上,更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

  周秋含举了个例子,2016年,凭借《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这一作品,华龙网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网页设计一等奖,实现了重庆新闻界零的突破。作品通过大胆设想,主打新颖的“穿越直播”概念,让记者穿越回抗战时期,通过网络直播还原历史场景,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实现了一次主流网络媒体的惊艳绽放。

  在新闻界工作多年,周秋含也深刻认识到热爱的重要性。他打趣说,“新闻工作日复一日,常常是‘忙完一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必须要心怀热爱,否则肯定坚持不下去。”

  分享的最后,周秋含说,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是一条需要信仰和坚守的漫漫长路,浓缩成一句话或许可以这样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第33届中新奖审核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曹焕荣:

  发挥好审核工作守正创新的引领作用

  曹焕荣表示,中国新闻奖是国家级奖项,代表中国新闻界最高水准,必须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规范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率。

  在曹焕荣看来,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摄像头阶段的到来,也见证了新闻业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几乎是无门槛、零准入。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充满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由此带来了种种不规范,甚至失序和混乱。面对这种巨大变化,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仅要适应,更要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工作,是一项必要的制度设计,一种有效的制度创新,不只是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中,而且在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都要发挥其在守正方面的引领作用。多年来,审核委员会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准确规范用字用词乃至标点符号。“因为我们认识到,无论新闻介质载体怎么变化,即使是以视频、直播、图式作为报道的主要形式,同样离不开文字和语言的支撑。以最严谨、最纯洁、最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新闻传播,这是任何从事传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思想。”曹焕荣说。

  曹焕荣特别提到了要发挥中国新闻奖在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他认为,首先要对照获奖产品进行学习,加深对获奖作品的认识,发掘评奖的长尾效应。其次是要对照获奖作品发现不足。

  曹焕荣呼吁,希望有更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对象,加强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

  第33届中新奖评委、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

  好作品都是蹲下去、深下去、融进去的产物

  作为中国新闻奖的评委,陆绍阳表示,结合以前的几次评奖,他觉得好的新闻作品是有共性的,总结起来就是:好作品都是记者蹲下去、深下去、融进去的产物。

  陆绍阳说,记者要蹲到现场去,但只是蹲到现场去不够,还要蹲到有历史记忆和时代烙印的地方去,因为到了现场,才能抓到“活鱼”,到了有历史记忆的地方,才会有故事,才能看出事物前后的变化。

  他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举例,比如说获一等奖的《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记者的行程达4000多公里;《张扬对话王亚平:重返太空的183天》,报道从联系王亚平采访到全网播出,前后经历了20个月时间。

  蹲下去以后还要深入下去。“如果说蹲下去使我们的作品保持鲜活性与温度,那么深下去就使我们的作品有厚度。”陆绍阳介绍,农民日报社通讯《“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总结出“农田四变”的系统创新,提出了变革的可能性。这样作品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它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对某一地产生作用,而是可以作为一种政策,作为一种经验推广到整个社会,引起社会的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还要融进去。陆绍阳表示,现在的新闻作品应把现代视听手段结合起来,将舞蹈、音乐、动画、声音、文字、影像等多种元素进行融合,让微观故事与宏大主题无缝对接,最终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

  (本版图片由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