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一起占道经营,需要多久?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工作人员给出的答案是,5秒钟——从视频采集到案件核实,从受理立案到发送给对应处置人员,只需要5秒。
数字化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方式已经深入渝中区肌理,也遍布重庆全市,生动案例比比皆是。市规划局,牵头建起“重庆市国土空间数据综合信息系统”,通过全市空间资源大数据共享,协调融合各类规划;市司法局,谋划“执法+监督”重大应用,构建起统一的执法监管大脑,以多跨协同提升执法成效……这些,都是聚焦实用实战的数字化成果。
数字重庆建设,为什么要格外突出实用实战?因为改革与应用,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也无法分割。
不论是推进数字重庆建设,还是推动数字化改革,都着重强调系统重塑。系统重塑的最直接成果,就体现在重大应用上。对各系统的工作人员来说,对关注衣食住行、医疗和教育的普通市民来说,看得见、用得上、方便高效的数字化应用,就是最实在的成果。越来越多数字化应用成果出现,越来越多数字化运用场景落地,才会让数字化这个乍看不易理解的概念,稳稳扎根在重庆的土壤里,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实用实战,以“用”为本。放眼全市,数字化建设正在有序铺开,许多部门,思路不可谓不多,规划不可谓不好。一条条数字化改革的新思路,能否落地成为大家喜欢用的应用,标准就一条——看这个应用管不管用、实不实用、好不好用。如果一款新推出的数字化应用,市民用了皱眉、游客用了嫌弃,牵头部门如何敢宣称“实用”?“实”与“用”的效度,就是要瞄准市民、企业、基层的真正需求、真正问题,以满足需求、解决问题作为检验标准。
实用实战,以“实”为要。数字重庆建设的四项要求中,有两个“最”,其实已经对“实效”作出了诠释:最小投入代价,最佳实战成果。其中,前者是要求,旨在强化投入产出比,提醒相关部门要有计算“性价比”的思维,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迭代升级,避免低水平投入和多方投入,浪费大量资金和精力;后者则是目的,重大应用成果的落地,要显著增强被服务对象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能只是制定者自我感觉良好,要以是否便民利民惠民、助企优企强企等实际效果,来作为衡量标准。
从去年4月召开数字重庆建设大会至今,全市上下紧紧围绕“1361”整体构架,边学边干、边建边用,已经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基层智治体系重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效。
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聚焦实用实战和实绩实效,数字重庆建设走上了目标清晰的大道。未来,还需要继续围绕“实”的要求、“用”的目的,坚持急用先行、久久为功,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助力新重庆建设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