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月五日,綦江区古南街道綦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市民前来办理临时救助。记者 崔曜 摄\视觉重庆 |
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重庆推动救助事项通过微信小程序“重庆救助通”实现“掌上办、指尖办”,从申请、受理到核查、审核确认,所有流程全部线上进行,被民政部评选为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重庆救助通”为何获民政部点赞?在基层发挥的作用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区县进行了调查。
更方便
线上就能申请救助
1月5日,在綦江区古南街道綦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前来办理临时救助的社区居民蒋章义。
“扫这里的二维码进入‘重庆救助通’微信小程序,然后选择申请救助类型,上传身份证照片,签署授权书……”在社区工作人员任晓梅的帮助下,蒋章义一步一步进行社会救助申请。
“我本身是低保户,现在因为肾病治疗花了很多钱,需要申请临时救助。”蒋章义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办理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工作人员手把手教。
“蒋老师,以后申请就不用一趟趟跑社区了,直接在小程序上通过人脸识别办理。”任晓梅告诉蒋章义,这一次办理后线上会自动储存申请者的资料,无需申请者或者工作人员往返奔波提交或者收取纸质申请资料。
渝中区大坪街道浮图关社区居民朱奇伟身有残疾,想申请低保却一直下不了决心。街道工作人员上门帮助朱奇伟完成了救助申请、人脸识别、签订授权书等一系列流程,并教他使用“重庆救助通”。
“对我们残障人士而言,‘重庆救助通’真是雪中送炭!以前我必须去现场进行待遇资格认证,现在人在家里就可以办理,太方便了!”朱奇伟说。
更省时
办理时效由30日缩短至10日
完成线上申请后,蒋章义还是有些焦虑,向任晓梅询问好久才能审核下来。
“蒋老师请放心,资料没问题的话最快2个工作日、最迟10个工作日以内可以完结。”任晓梅告诉蒋章义,在“重庆救助通”上可以实时查询到救助申请、调查核实、审核确认全流程进度情况。工作人员在进行申请受理和办结救助事项时,系统会自动向他发送受理和办结的短信提醒。
“‘重庆救助通’打破了社会救助的时空限制,既方便了困难群众,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綦江区民政局救助科科长潘娅男说,传统的线下办理转为线上办理后,通过机器审核大幅减少了人工操作,工作人员“轻装上阵”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入户走访,教会更多的困难群众使用“重庆救助通”。
渝中区是全市首个试点“重庆救助通”应用的区县,更是借助电子政务的技术优势,将救助流程缩短到极限。
“我们将申请流程由原来的‘申请—街道受理—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群众评议—街道审核—审查后公示—区民政局确认’7个流程,优化缩短为‘申请受理—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街道审核确认’3个流程。”渝中区低保管理中心负责人曹冰彬介绍说,像朱奇伟这样申请低保或者特困的市民,办理时间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内办结。
更公平
全流程办理有痕迹有提醒
“在‘重庆救助通’上线以前,因为电子政务技术不够成熟,一些地方存在救助对象认定不够准确、审批流程不够规范、工作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到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实施。”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核查科科长张睿洁曾处理过不少市民投诉,群众对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反映强烈。
“重庆救助通”上线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善。“重庆救助通”的数据,从基层流转至区县民政局、市民政局和民政部,各级均能调取数据对救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范围更广。
“另一方面,困难群众使用‘重庆救助通’申请社会救助,全流程办理有痕迹,在相应的工作节点上,工作人员和群众能收到相应的短信提醒。”张睿洁提到,以前了解救助政策、进展情况等还是有很多门槛,群众一般会习惯于到村居委会询问,或者打电话问乡镇街道工作人员,群众和政府间信息不对称,滋生了个别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的土壤。现在,群众发现进度有问题可以找到对应环节的经办人,工作人员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避免“人情保”“关系保”。
目前,“重庆救助通”已在全市41个区县应用,累计接收救助申请26.9万人,8.6万人已纳入保障,4.7万人正在办理。
依托“重庆救助通”,我市发展改革、民政、人力社保、住房、城管、医保、广电、电力等部门正联合制定意见,扩大申请范围,下一步我市困难群众将在医疗救助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有线电视费减免、电量电费减免等方面享受在线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