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道是古代联系成渝两地的交通要道,具有“水陆两途,东西四路”的空间格局。现在大家习称的成渝古驿道,通常专指东大路。
古道遗存保存现状如何?
2022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古道研究力量开展了成渝古道东大路和小东路重庆段的专项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成渝古道包括古道本体、附属建筑与设施、关联建筑与设施三大类;重庆境内初步筛选出263处古道遗存,包括道路桥梁、关隘城寨、名街名镇、传统村落、碑刻题记、龛窟造像、寺观塔幢、坛庙祠堂、宅邸民居、客栈作坊、牌坊碉楼、渠堰井泉、遗址墓葬等;道路是成渝古道的核心,保存的总路径合计约26.18公里,占原路径290公里的7.47%,其中现存石板和碥路的古道(含覆盖部分)又只占3.18%,保存情况极不乐观。
古道的保护面临哪些困难?
一是受城乡建设影响大,特别是平坝和丘陵地带人口稠密,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而山区道路则通常保存较好。
二是成渝古道呈碎片化分段分布,重庆境内有连续石板路和碥路的古道最长不过1公里,使古道的完整性保护变得几乎不可能。
三是现存道路普遍被现代道路和设施占压覆盖,致使古道遗存“不见天日”。
四是不当修复破坏古道原貌,古道遗存真实性受到很大影响。
五是保护意识普遍较弱,许多地方未将古道及沿线建筑、遗址等登记列入文物或历史建筑。
如何进一步保护成渝古道?
各地政府应当及时将新发现遗存纳入各级保护名录,纳入城乡规划“一张图”,统筹保护利用工作,严禁建设性破坏。
在保护理念上,要树立系统性保护的思维,逐步形成成渝古道线性文化遗产带。
在具体保护方法上,应将被占压覆盖的古道詹露出来,将公路类古桥梁改线置换出来,让车辙沟、步行印展现岁月痕迹。
在协同发展上,要结合城乡步道、骑行道、绿道等建设,将成渝古道重要遗产、重点路段连接起来,分段贯通,开展重点路段环境整治,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古道景观带。
在阐释利用上,川渝两地应切实把成渝古道沿线建设为川渝历史文化的展示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核心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风景线。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白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