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重庆数字产业化要做好四篇文章以数字化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迭代升级加快成渝地区构建区域碳市场的建议
第014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推动重庆数字产业化要做好四篇文章
以数字化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迭代升级
加快成渝地区构建区域碳市场的建议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加快成渝地区构建区域碳市场的建议

乔刚 谢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近年来,川渝两地联合制定出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两地生态环境部门签订了《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构建成渝区域碳市场、深化跨省市碳排放权交易合作是两个文件提出系列目标的关键基础与核心要义,同时也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使命任务。为加快探索构建成渝区域碳市场,建议重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破除阻滞碳市场连接的体制壁垒。一方面,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共下“一盘棋”。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立足成渝两地自然资源禀赋,破除僵硬一体化的传统思维,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的“协同联动”,以两地碳市场连接为主线,勾画区域碳市场建设的新蓝图。明确成渝两地在区域碳市场构建上具有同等话语权,准确把握“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两个关键点,站在为全国统一碳市场构建积累经验和提供服务的高度展开协同设计。另一方面,搭建治理经验和资源共享互通平台,唱好“双城记”。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经验交流机制,交流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现状,及时总结地方碳市场工作的做法及成效;固化区域碳市场构建的联席会议模式,共享碳市场建设发展经验;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协同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

  打造区域碳市场连接通道,建立成渝区域碳市场的合作机制。在现有全国统一碳市场框架下以核证自愿减排项目为切入点,打造成渝区域碳市场联结通道。一要探索自愿减排项目互认互通模式,积累和扩充区域碳市场中的交易品类。结合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交易的新规以及成渝两地碳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各自的交易情况,在项目、时间、使用用途限制的基础上,依托双城经济圈内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城市开发核证自愿减排项目,为重庆和成都两个核心城市的减排量需求提供更多的选择,盘活市场。在此基础上,探索重庆市重点排放单位使用四川省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扣碳配额清缴的可行方式。二要共建区域碳交易一体化平台。重庆市碳市场依托“碳惠通”平台实现碳履约、碳中和与碳普惠功能,同时还建成重庆市碳排放报告系统、申报系统、注册登记系统与交易系统四大信息平台作为支撑。而四川省联合环境交易所又以“碳惠天府”自成一套体系。两套体系、多个平台有碍于两地市场协同共建。应当加强“碳惠天府”与“碳惠通”平台互通,探索跨区碳交易、碳普惠行为的平台互通,使交易主体和参与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两个平台中兼容。

  深化成渝碳金融领域合作,探索气候投融资领域的配套支撑。一要多方发力,降低区域气候投融资成本。发挥市场在区域碳金融市场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和成渝地区企业在金融工具方面的创新,聚力提供区域碳市场构建的资金支持,降低成渝碳市场互通互认成本。二要深化合作,协同开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引导碳基金、碳保险、碳回购等在区域碳市场中的运用,激发区域碳市场交易活力。探索气候投融资框架下的碳金融活动支持,拓展产融对接通道,抢占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先机。三要防范风险,建立区域碳市场风险度量体系。成渝区域碳市场交易应遵循项目属地监管的原则,跨区交易可会同交易平台所在地监管部门联合监管,警惕气候投融资中的“漂绿”行为,完善企业申请碳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严控投资产品信息披露的完整度及真实性。

  (作者分别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分中心研究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干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2XFX012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