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桥经开区重庆春兴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进行装卸作业。(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
重庆开展非法倾倒含油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演练。(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
12月11日,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暨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第五次推进会议”上,川渝两地签订了《四川-重庆地区辐射安全监管跨区域合作协议》,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辐射安全跨区域合作。
当天,川渝两省市还以川渝高竹新区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共建。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以来,川渝两地已共同实施多项生态环境创新机制,有力推进了两地生态环境共建共保。
首创生态环保跨界联动督察机制
推动川渝跨界河流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冬日,梁平区与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交界处,川渝跨界河流新盛河水质清澈,鱼翔浅底。
新盛河,在四川省境内叫任市河,干流发源于梁平区龙门镇沙井村,文化河等3条支流汇入,向北在新盛镇联盟村流入开江县,为渠江支流。
由于流域内存在生活、工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莲藕种植等污染问题,新盛河水质曾连续几个月超标。
为了改善新盛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川渝两地在全国首创生态环保跨界联动督察机制,将新盛河(任市河)作为联动督察试点区域、流域,将水质超标问题作为联动督察整改试点问题。
两地生态环保督察机构及属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排查、核查新盛河(任市河)流域内存在的各项污染问题,并组织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及乡镇专题研究,形成“19+15”问题清单。其中涉及梁平问题19个,涉及开江问题15个。
两地生态环保督察机构将问题清单移交给属地政府,并要求其按属地科学精准落实“一案一策”措施,实施协同整治,统筹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梁平集中力量开展“百日攻坚”,19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同时,梁平通过加快实施场镇雨污分流补齐治污短板,环保、住建、水利3个部门分片包干,清单式销号整改突出环境问题等措施,共计建成主管网16.45公里。
开江任市镇老街村也铺设了约1.3公里长的污水管网,将村民聚居点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接入梁平文化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截至目前,联动督察发现的34个问题已全部整治完成,新盛河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目前,生态环保跨界联动督察机制已在大清流河、濑溪河等川渝跨界河流推广实施。
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
已推广至滇黔川渝湘豫等六省(市)
收购、拆解、破碎……重庆大足区的中天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工人忙碌又井然有序。
中天电子公司环保部部长陈冬介绍,公司每年产生危废大约5000吨,部分需要运往四川、云南等地处置,以前危废跨省转移审批程序复杂,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储存和转运压力。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危险废物移出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申请。移出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应当商经接受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同意后,方可批准转移该危险废物。未经批准的,不得转移。
转机发生在2020年。
重庆市会同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机制,川渝根据各自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和产生转移情况,定期协商确定经营单位及可接收的类别和数量。凡在“白名单”范围内的,不再需要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由两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直接审批,5个工作日即可办结。
进入“白名单”后,中天电子公司的审批更加便利,固废库存压力也减轻了许多。“如今,产生的固废几乎能达到‘日清’。”陈冬表示,“日清”也让公司不再需要租用场地储存固废,缓解了资金紧张难题。
今年10月2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20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川渝在全国首创的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目前已延伸到滇黔川渝湘豫等六省(市),转移种类由3种增加至59种。
不仅如此,“白名单”制度已纳入国务院印发的危废改革方案,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双城经济圈18条经验做法之一,开始在全国推广。
率先开展跨区域“无废城市”共建
五大方面形成可持续立体体系
2022年6月23日,川渝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区域“无废城市”共建,提出深化重庆市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果,分期分批启动重庆市其余全部区县(自治县)和四川省成都市、自贡市等15个市“无废城市”建设。
目前,川渝“无废城市”共建已在制度、市场、技术、监管、全民共建等五个方面形成可持续立体体系,跨省域川渝“无废城市”共建也在多方面开展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制度体系方面,重庆率先出台《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制定餐厨垃圾、农膜回收等地方规章5个,《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重庆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分别纳入2023年预备审议项目、2024年立法审议项目,《重庆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纳入立法调研项目。渝中区、江北区发布医疗废物、报废汽车拆解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
在市场体系方面,近五年来,全市2万多户企业享受政策,累计减免环境保护税10亿元。国开行重庆分行融资7亿元支持秀山县锰污染整治,建成国家环境保护垃圾焚烧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中心。
在技术体系方面,组建3个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平台,建成大宗固废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2家,推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装备36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36项,新增多项标准规范及相关专利,形成一批先进示范技术。
在监管体系方面,建成固体废物大数据平台,2.3万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2.23万家医疗机构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固体废物信息源头采集、综合管理。
在全民共建体系方面,印发“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方案、“无废细胞”建设管理规程及评估指南和细则,开展无废短视频大赛、无废艺术展、无废星主播、无废沙龙、无废校园等大型专题活动,建成24类15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
在此基础上,川渝两地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开展合作,促进“无废城市”共建,双方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机制》,建立联合指导、宣传教育等五大机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效评估等,合力打造“无废集团”等示范项目。
“川渝两地已联合出台‘无废小区’等15类‘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估细则。”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地共同优化制定了“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相关的一个管理规程、一个技术指南、一个评估细则,进一步规范川渝两地建设工作流程,建立创建评估标准体系,指导建设单位开展建设,明确各类主管部门职责分工,并明确地市(区县)层级分别创建。
此外,川渝两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比如联合召开“无废城市”共建新闻发布会,合作组建“无废城市”共建联合指导组,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问诊把脉。在筹备项目建设上,两地通过充分征集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关于“西南中心”项目建设的意见建议,促进西南区域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和处置中心成功落户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