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课上,学生们在做手工羽毛毽 |
2022年4月28日,国家基础教育“双减”直报平台推送了一批“双减”典型经验,重庆第三十中学校呈报的“统筹配置资源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案例成为重庆市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这是对该校探索课后服务“三课”模式,构建“双减”新格局的肯定。
随着“双减”政策实施,学校秉承“呵护成长之美”办学理念,聚焦课程化、制度化、体系化,以“增设自习课”“丰富拓展课”“强化心理课”为路径,打造以生为本、固本培优、多元实践、知心护心的“成长”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在呵护学生成长过程中成全学生、成就自己,书写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篇章。
自主高效自习课
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重庆第三十中学校课后服务设置了学生专属自习课,强化作业辅导和答疑解惑,把时间还给学生,成立学生“自习管理”小组,实施自主管理、自主参与、自主学习“三步走”管理策略,实现“固本培优”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精神。
“上好高效自习课,不留书面作业回家,我的睡眠更加充足,还有更多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学生小洁说。
据了解,学校引导学生合理自主安排时间,弥补薄弱学科,巩固优势学科;制定班级自习公约,在班级公示栏设置“我的自习我做主”专栏,开展自评与互评,相互监督共同进步;设计、装扮文化走廊,营造轻松温馨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内在源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围绕科学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原则,学校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前提,以学生长久发展为根本,通过自主高效自习课,解决了自习课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的问题。”重庆第三十中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张晓辉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生成学生学习过程“诊断书”,帮助学生高效学、个性学。
多元丰富拓展课
搭建学生兴趣培养平台
为让课后服务“动起来”“火起来”,学校基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突出学科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公民素养“五大”素养取向,不断丰富“非遗文化、科技创新、阳光体育”等拓展课内涵,实现了拓展课程“再升级”。
伴随社团活动课程铃声响起,重庆第三十中学校的校园里沸腾了起来:“阳光体育”拓展课上,学生们尽情展现出青春活力,实现我运动、我锻炼、我快乐。“创客编程”拓展课上,学生像游戏闯关一般,完成各项编程设计与应用,成长为“小科学家”“小发明家”。“非遗文化”拓展课上,剪纸、面塑、蜀绣等传统技艺,引领学生走进“非遗”世界。
学校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开设羽毛球、篮球、体操、乒乓球等“阳光体育”拓展课,让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运动技能,营造强体魄、展风采、享乐趣的氛围。开设剪纸、面塑、蜀绣等拓展课,聘请了多位重庆市非遗项目传承人莅临授课,进一步充实师资力量。
此外,学校打造集“创客”机器人、航海模型、航空模型等为一体特色趣味课程。科技模型社团成员累计在国家级科技教育模型竞赛活动中获得金牌10余枚,银牌铜牌20余枚,在市级车辆、航空、航海模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0余人次。成为渝中区唯一一所获得“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校园航空飞行营地”授牌的中学。
滋养心灵心理课
护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希望家长们要察觉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情绪,消除与孩子的沟通障碍,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在重庆第三十中学校阳光心理辅导课上,小美老师如是说。
借助课后服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常态化、系统化工作,更是学校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引领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的有效举措。
学校通过心理健康特色课程、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心理健康亲子讲座等形式,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形成了学校、家庭、媒体、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联动服务模式,关注学生的性格、情绪、意志、品格,为他们建造心灵栖息、快乐无忧的温暖港湾。
与此同时,学校从硬件设施升级和教师队伍建设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通过搭建温馨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袋、开启“心希望工程”、设置“心语信箱”,调动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加强相关教育实践,让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管理者都成为心理健康兼职教师。引领学生树立理性平和、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双减”当下,从“心”开始。重庆第三十中学校将与时俱进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持续夯实心理健康教育根基,形成特色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守护学生的美好未来。
杜林燕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第三十中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