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索公房商业发展路径创造居民更美好生活坚持产教融和 实现共富美用“三个着力”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
第011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探索公房商业发展路径创造居民更美好生活
坚持产教融和 实现共富美
用“三个着力”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1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观察

坚持产教融和 实现共富美
——聚焦巫溪县“和美家园”建设系列观察②
重庆日报调研组

  初冬时节,巫溪天高云淡,阳光透过云层,把金黄色的光芒洒在山川上,漫山斑斓,层林尽染。

  “巫溪天地有灵气”,借山水之灵气,绘发展之胜景的巫溪,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进了“和美家园”建设的基因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巫溪县通过“和美家园”建设,建立生产互助会,以家风屋场为中心,以庭院经济为基础,以“教”带动、向“产”进军、以“融”提效,把庭院经济与现代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以家风屋场组织生产互助,壮大集体产业规模

  巫溪民间将洋芋、苞谷、红薯戏称为“巫溪三大坨”,其中第一坨就是洋芋坨。洋芋又称马铃薯、土豆,据《巫溪县志》记载,清代开始巫溪县境内广为种植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

  人人都说巫溪马铃薯好吃,是因为它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独特的土质地貌,特殊的光照,适宜的温湿度,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

  “以前,巫溪人主要吃马铃薯,因种植技术落后、品种退化、病虫害多导致产量低。”尖山镇大包村党支部书记曾有海介绍,“现在,通过‘和美家园’建设,我们找到了屋场当家人,召集我们所有的农户商议产业发展,推技术、提单产,破解马铃薯种植难题,建起了80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

  大包村通过“和美家园”建设,以家风屋场组织生产互助,积极引导村民采用地膜覆盖技术,通过增温保湿、保墒保肥及土壤疏松,让马铃薯平均亩产从135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每亩土地可增收1000至1500元,实现了村民互助增产增收。

  小土豆为乡村振兴添“薯”光。如今,巫溪县年均马铃薯种植面积35万多亩,总产量50余万吨,年产值10亿元。“巫溪洋芋”还成功入选首批100个中欧互认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从重庆餐桌走向了世界餐桌,实现了从“温饱薯”到“产业薯”再到“致富薯”的蝶变。

  大包村仅是巫溪县“和美家园”建设中以家风屋场组织生产互助,壮大集体产业规模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村庄还有很多。

  通过“和美家园”建设,巫溪县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建立生产互助会,以家风屋场为中心,以庭院经济为载体,以家风筑信誉,提升“产”效益,壮大了集体产业规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健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让农村成为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的幸福家园。

  以“三变”改革探索共富路径,培植特色产业品牌

  深秋初冬,峰灵镇3700亩的冬桃园里,一个个丰满的巫溪冬桃陆续脱下套袋,温暖的阳光洒落在它们身上,仿佛一张张红润的脸庞绽放着笑容。“今年较早上市的黄桃等品种产量近20万斤,销售额预计100万元左右。”峰灵镇谭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天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幸福。

  巫溪县位于大巴山南麓,谭家村海拔800米以上,冬桃园分布其中。在鲁渝东西部协作下,泰安与巫溪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两地“双向奔赴”将泰安桃引种到巫溪,“北桃南迁”的故事正式上演。

  “北桃南迁”的故事在此衍生了一个个“巫溪故事”。来自北方的冬桃,让当地村民走上了增收路、致富路。如今,“巫溪冬桃”已成为谭家村的主打农特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

  李天杰介绍,“我们村自2016年以来,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带动全村688户2647人参与种植冬桃,成立了全县第一个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带动周围百余人就近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近年来,峰灵镇谭家村通过“和美家园”建设,以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抢抓“三变”改革试点契机,由村集体牵头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引导农户将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入股合作联合社,按照“1人1股、1亩土地5股、资金500元1股”的原则,核定“人口股”和“土地股”,实行“固定分红+股份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三变”改革结硕果,村民增收喜开颜。据调研组了解,巫溪县通过“和美家园”建设,探索出了“三变”改革共富新路径,培育了巫溪冬桃、巫溪脆李、巫溪老鹰茶等特色产业品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让特色产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引领村民们跑出了产业振兴“加速度”。

  以深挖特色推动提质增效,形成优势产业链群

  雨后的巫溪空气清新,一早,调研组一行便从县城驱车来到了城厢镇酒泉村,从山顶的观景台向下俯瞰,漫山遍野的李子树长势正旺,处处浸染绿意,放眼满是生机。

  酒泉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严重的村庄,山大坡陡,土地贫瘠,岩石裸露,多年前是出了名的“贫瘠村”“困难村”“麻烦村”,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别处的山上有泥土,我们这里的山往下几厘米全是石头。”

  穷则思变,变出产业发展“大名堂”。在石漠化的贫瘠土地上,干群齐心刨出了“金果果”,注册了“酒泉香脆李”商标,打造了“巫溪脆李”产业品牌,高山陡坡淌金流银。“过去贫困村,年轻人流失,现在村庄焕然一新,大部分人都过上了幸福生活。”酒泉村村民贺大学激动地告诉调研组。

  酒泉村所在地城厢镇有15个村4000余户农户种植李子树,占地面积达到16000亩,产业集群优势愈发彰显。

  一个典型就是一个标杆。酒泉村的“金果果”让周边村庄看到了“赚头”,纷纷以“生产互助会”“家庭农场”“共富小院”等形式加入青脆李产业发展大军。“单打独斗没有市场,抱团发展才是未来,我们组织了一个李子专业管理团队,除了日常管理,还组织专业社成员外出学习。”通城镇晚李主题智慧产业园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为了延长产业链,通城镇还启动了青脆李产业园冷链及分选场建设;长桂村依托晚李主题公园进一步创新服务业态,成为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典范;红池坝镇茶山村依托脆李产业园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目前,巫溪县有青脆李种植公司10家、支部经办合作社50家、家庭农场100家、庭院经济1000家、脆李社会化服务组织30家、晚李在地面积达到15万亩。果园变景点、果农变导游、农房变民宿,青脆李已成为巫溪县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是农民增收的“致富果”,小李子“结出”了大产业。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巫溪县以特色产业切入,推动生态、文化、技术、旅游深度融合,拓展了脆李产业的多功能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由“单门独户”到“共富小院”、由“村庄”向“片区”的演变,形成了“和美家园”建设的优势产业链群。

  以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和,培育乡土产业头雁

  初冬降临,原本是庄稼人一年中最清闲的季节。然而,在云台村便民服务中心却热闹非凡,一场生猪、山羊和蜜蜂养殖技术培训会正在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给村民上课的,正是来自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的驻村第一书记游小燕。

  “云台村在生猪、山羊、蜜蜂等畜禽养殖方面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但时至今日仍延续着几十年前的养殖方法,在营养配比、疫病防控等方面意识薄弱,养殖水平相对较低。”游小燕来到云台村后充分发挥市畜科院的技术优势,邀请30余位专家为乡亲们带来了“中蜂饲养”“林下土鸡饲养管理”养殖技术培训,培养了20多名“乡秀才”“土专家”。

  除了云台村,巫溪县通过“和美家园”建设,各村产教融和呈现欣欣向荣、形态各样的喜人局面。

  “一看颜色,二看瓜瓤,三看个头,先熟的先摘,后熟的还能长个儿。摘下就要去皮烘干,不光看个头,还要看成色。今年大个头能卖8元,一亩地两季能挣5000元。”文峰镇三宝村“共富小院”当家人李吉恩正在田间讲丝瓜络的采摘要领。

  用好小院“当家人”“土专家”“田秀才”,才能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和美家园”建设,巫溪县探索出了小院乡村抱团互助发展的“新模式”,引导邻里以院坝为单位,打造“共富小院”,推选他们信得过的做当家人,发挥好“主心骨”和“领头羊”的表率作用,传授致富经,走好共富路。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感人的话语,无不证明融和科教的“巧”力量,通过生产互助、技能培训,提高乡村人才的综合技能水平,才能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信誉。

  “村建联席会”“生产互助会”“家风屋场”“共富小院”等一把把金钥匙,开启了巫溪“和美家园”建设的“致富门”。

  巫溪县以实现共富共美为目标,通过产教融和,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群和品牌,打造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巫溪样板”,实现了“和美家园”建设的华美蜕变。

  (本文执笔:张凤太;调研组成员: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张凤太;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超;重庆日报记者侯金亮、朱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