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注,更是发展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态环境监测,既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执法的标尺。近年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力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以创新的技术、精准的数据、科学的举措,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的“侦察兵”和“特战队”,为全市持续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提升“把脉诊断”能力
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为大气环境“把脉”,对水体、土壤的污染情况进行“诊断”,捕捉污染物的蛛丝马迹并进行整合、分析和预测,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科学依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各环境要素监测点位共计9000余个,其中市级及以上自动和手工监测点位约3000个,区县各类监测点位6000余个(自动1000余个,手工监测点位约5000个),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构建形成。
“实时获取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声水平等环境数据并采取相应措施。”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局正全面联网上收市级以下监测数据,严格按照“建成一个、联网一个、应联尽联”原则,推进全市各级各类监测数据联网工作,打通数据通道,形成数据共享、信息畅通的监测工作格局。
到2023年底,全市227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和60个覆盖全部区级层面的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建成后,我市将总体实现水、气、声三大环境要素进入自动监测阶段,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即将迈上新的台阶。
加强专项整治排查
有效保障监测数据质量
“诚信监测不是负担,而是进入这个行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2023年9月12日,在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诚信从业教育警示大会上,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诚信监测就是一份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被广泛用于污染整治、生态修复、项目环评、工程验收等,保障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治理之基。
为此,市生态环境局严厉整治人为干扰自动站,针对自动站未批停运、人为干扰问题分类细化规定,明确了刚性惩戒细则,体制内的人为干扰问题已得到根本性遏制。
同时,以打击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为监管核心,市生态环境局大力加强对社会机构和排污单位监督检查。与市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部门配合,注重联管;把涉嫌“换马甲”、低价低质中标等情况的检验检测机构作为重点抽查对象,强化监管;优化升级“重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系统”功能,全面提升监管效能,突出智管。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立案查处18件,刑事立案2件。同时,修订《重庆市环境监测服务管理办法》,完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监测数据质量。
打造三大骨干团队
不断拓展创新业务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能够让环境治理“事半功倍”。近年来,为提升全市监测管理水平,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打造质控、应急、安全三条业务线骨干团队。其中,质控团队已通过实战,对低价中标、数据造假等业界陋习形成了强大震慑力;安全团队开全国先河,牵头编制《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安全指南》,为全市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安全保障;应急团队重培训、勤演练,通过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全面提升全市应急监测水平。
同时,不断拓展创新业务应用,承接碳监测、智慧监测、新污染物监测3个国家级试点,推进水生态监测、农业面源监测2个市级创新,并积极拓展“空天地”一体化新技术新装备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作为监测新领域,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制定我市生态质量评价相关细则,探索构建符合重庆特色的生态康养评价指标体系及监测技术体系,以充分彰显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生态优势,助力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陈磊 张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