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这个小山村,为何能引来15位年轻人创业如何看待呼吸道疾病“叠加感染”?怎样应对门诊“一号难求”?第18届重庆秋季茶博会开幕川渝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已超100项市生态环境局: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 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渝东北不停电作业中心挂牌运营长寿区:打好“链长制”组合拳 做强企业产业链
第0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江津这个小山村,为何能引来15位年轻人创业
如何看待呼吸道疾病“叠加感染”?怎样应对门诊“一号难求”?
第18届重庆秋季茶博会开幕
川渝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已超100项
市生态环境局: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 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
渝东北不停电作业中心挂牌运营
长寿区:打好“链长制”组合拳 做强企业产业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1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津这个小山村,为何能引来15位年轻人创业

本报记者 刘冲

  江津石门镇李家村,陈显宇(右)和于祥沛正在加工基地整理红薯秆,将加工成干制品出口韩国。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11月23日一早,在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90后”创业者陈显宇和于祥沛一边核对红薯秆外贸订单,一边挑选即将参加农业产品展的红薯产品。回乡创业一年多以来,他们在当地开发的红薯秆泡菜、红薯叶茶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陈显宇和于祥沛曾在上海从事外贸行业,后转行学习红薯加工技术,创办农业企业。短短3年间,两人不断变换“角色”和“舞台”,最终在李家村扎根,建起了红薯产品加工厂。

  位于江津城区西南方向近50公里的李家村,还有13名和陈显宇、于祥沛一样的创业青年,他们当中既有返乡创业的“李家青年”,也有被吸引到此开辟新事业的“外乡才俊”,其中不乏上海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

  李家村借着“年轻血液”打造的红薯加工、基围虾等产业,现在已发展大大小小共48家企业,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一个偏远小山村,缘何吸引15位年轻人创业?

  “80后”返乡发展新产业

  让年轻人看到农业新机遇

  年轻人到李家村创业的历史要追溯到13年前。

  2010年,“80后”黄长秋大学毕业后回到重庆,在一家食用菌企业工作半年后,就把工作辞了。从小就有农业梦想的他和妻子孔祥庭选择来到李家村创业。

  夫妻俩拿出不多的积蓄,又四处找朋友借了4000元,凑了两万多元,租下李家村一所废弃的小学校舍,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基地。

  夫妻俩凭借过硬的种植技术,回乡第一年便培育出高品质菌菇,盈利10多万元,这让他们看到了从事农业的希望。

  黄长秋回忆,李家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红薯、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由于地处偏远,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他也曾多次在年轻人回家过春节时动员他们返乡创业,却很少有人响应。

  2016年,黄长秋当选为李家村村委会主任,他和妻子将食用菌种植基地无偿转让给村集体,并将总价值30多万元的拌料机、包装机等机械设备捐给村集体办扶贫车间。

  李家村的食用菌产业规模一步步拓展到年产30万袋,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20多户村民从事食用菌产业,户均年增收近两万元。

  这让在外的年轻人看到了农村发展新产业的潜力,纷纷学着黄长秋回到李家村开始创业。

  2017年,就职于江津一家银行的“90后”周恒宇辞职来到李家村,准备规模化养殖基围虾,这一年,他在李家村成立了重庆海道农业公司,李家村有了第一家水产企业。

  2022年,同是“90后”的陈显宇和于祥沛看中了李家村2000亩规模的红薯基地,他们四处筹集资金,成立了津小薯(重庆)科技公司,准备从事红薯加工行业。

  “吸引我们的不仅是李家村近年来发展了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更重要的是镇村对我们产业的大力支持。”于祥沛说,镇村干部听说我们是来创业的,大家从产业规划到配套设施建设,从扶持政策到对接各方资源,都为我们事无巨细献计献策。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

  不断摸索选准产业

  “年轻人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不断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黄长秋说。

  周恒宇大学毕业后原本在江津一家银行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有一次他去买基围虾,发现市场的基围虾上午9点不到就销售一空。经过进一步了解他发现,基围虾可以淡水养殖,这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2017年,周恒宇辞去银行工作,前往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后,在李家村流转了10亩土地作为养虾“试验池”。但第一年,由于虾苗未经检测,带有病毒和细菌,他投下去几批虾苗“全军覆没”。

  但周恒宇没有放弃。细心研究后他发现问题出在选苗和水质上。他找到专业检测机构选择合格的虾苗,定期给水体消毒,仅隔一年,养殖基地的基围虾亩产就达到600斤。收获那天看到一网网活蹦乱跳的虾,村民纷纷拍手叫好:“年轻人得行!我们村里也能养基围虾了!”

  从10亩到50亩,再到160亩,如今,周恒宇的淡水基围虾养殖基地亩产已经超过1800斤,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带动当地100多位村民就业。

  陈显宇和于祥沛的创业经历也有一些波折。

  2018年,还在上海同一家公司从事外贸工作的两人,偶然间看到红薯秆干制产品可以出口到韩国用于制作泡菜和凉菜。

  2019年末,外贸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不景气,两人便回到了家乡江津。他们想起在上海工作时看到的红薯秆出口贸易,一个想法冒出来:“能不能自己创业加工红薯秆?”

  两人一拍即合。2021年,经过不断探索出口渠道、学习加工技术,他们在四川乐山首次创业加工红薯秆,但由于当地气候湿润多雨,加工的红薯秆品相差、产量低,两人投资的20万元全部“打了水漂”。

  2022年,心有不甘的两人将目光投向家乡江津,在西湖镇找到了一片闲置厂区,再次筹集资金创业,终于试验成功,将3吨红薯秆干制品顺利出口到了韩国。

  2023年初,陈显宇和于祥沛在李家村创办了一家3000平方米的红薯加工厂,带动200余名红薯种植户亩均增收800多元。

  发展多元产业完善基础设施

  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

  如今,依靠食用菌、基围虾、红薯加工等新兴产业,李家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今年,陈显宇和于祥沛的红薯秆加工品出口量预计将达到10吨。现在,他们正在开发泡菜、饲料等新产品,打算将一颗红薯“吃干榨尽”。

  有了产业底气的周恒宇打算在李家村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新农人”一起发展基围虾养殖。

  李家村还准备依靠多元产业,将人口相对集中的院落全部进行风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修缮、扩建村道等基础设施,让村子成为“创业沃土”。

  近年来,李家村陆续引回15名“80后”“90后”创业者,就在11月,村里还引回了远在浙江的村民返乡创业,创建了100余亩规模的香檬种植基地。目前该村返乡创业总人数达到22名,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0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