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村民协商一致同意,现郑重承诺:一、政府统一规划,我们积极建言献策;二、建设公共设施,我们主动出地出材料;三、改造自家房屋小院,我们主动出力……”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城口县修齐镇白果村采访时,看到了这样一份按着23个红手印的承诺书。
这份承诺书为“修齐白果小院村民承诺八条”。中间部分,主要围绕规划建设、房屋改造、青苗赔偿、纠纷解决等,约定了建言献策、出工出力、配合协调等承诺;末尾,23位村民签下名字,并按下各自的红手印。
“承诺八条”背后,是白果村在镇党委领导下,淘汰锰钡落后产能之后谋划新出路的探索;也是当地县、镇人大代表深入群众,引领村民积极有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改造,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和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以前,修齐镇锰矿资源丰富,白果村村民在矿山打工养家。后来矿山关闭,村民们失去了就业收入,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对此,修齐镇党委政府组建工作组开展专题调研走访,当地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及时介入,收集问题建议。
不久后,当地开展了锰钡尾矿坝治理,“白果小院”周边环境全面提升,但院落内环境仍不容乐观。“我们提出对小院环境进行改造,但因矛盾纠纷、土地占用等问题,加上干群关系不畅、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形成,响应支持的村民不多。”白果村党支部书记黄芝君说。
怎么办?“向村民说清当前情况、讲透发展方向,通过说理交心推动共商共办。”修齐镇党委书记邹传跃介绍,在镇村干部、人大代表们的牵头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次次召开院坝会,谈占地补偿、说资金筹措、讲改造方案。最终,大家集思广益形成“政府规划、支部组织、群众参与、市场运营、村民自治”的整治改造方案。对个别不理解村民,人大代表“点对点”上门动员。今年3月,经各方协商确定了“白果小院村民承诺八条”,每一户村民都签了字、按了手印。
今年4月,白果小院改造正式启动。村民们人人争先,有的自愿拆鸡舍,有的放弃损毁赔偿,有的免费出小工。邓老三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倔老头,遇到上级干部来村调研时经常“拦访”。项目改造实施后,他不但自己出资改造了院坝,而且为村里捐赠了栅栏。如今,他还主动参与村里的矛盾纠纷调解。
记者走在青石道上,远看袅袅炊烟,村里不少土墙房、柴草垛等原样保留。流水潺潺、青瓦白墙间,是村民捡起老手艺,打造的汤圆、豆腐、腊肉等作坊,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人大代表发挥‘连心桥’作用,让党委政府规划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干群合力拧成一股绳,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发展。”城口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线上用好“一张网”、线下建好“一个家”,想方设法听取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迭代升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机制,数字化方式不可或缺。今年5月,城口县岚天乡利用民宿集中的实际,在县人大代表张辉开办的民宿中创新推出“码上找代表”平台,村民、游客可扫二维码向代表反映问题。不久前,张辉汇总游客相关意见,与其他代表联合提出溪谷花海景点维护建议。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全乡覆盖,收集群众反馈问题22件,办理完成19件。
今年以来,城口县人大常委会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征求年度监督议题意见,收到建议231条;着力推动人大代表家站点建设,设立乡人大代表之家1个、村代表工作站4个,为更多人大代表建立基层平台和“据点”,让群众能就近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