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万家团圆,这是中秋节给我们不变的记忆。人们对中秋节的喜爱,延续千年而不变。中秋节,已愈发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和情感归依。
2006年,中秋节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在人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中,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安康与和谐,伴随着中国国力和文化传播力的增强,开始被越来越多外国朋友认同和喜爱。由此,也衍生出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化中的中秋故事呢?
讲好中秋故事的前提,是先讲好中秋背后“月亮的故事”。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到“月亮代表我的心”,在中文语境中,人们通过诗词歌赋,对月亮寄予情感上的期许。放眼全世界,人们对太阳、月亮等天体的崇拜,多是相通的。因为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共同认知,月亮得以从故事走入现实,从神话走向科学,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通、文化上的认同。
讲好中秋故事,需要有一个高度凝练的主题。中秋节的主题是什么?是团圆。团圆是一种超越语言、国界的共同情感认同,越是珍视家庭、家族的民族,对“团圆”的理解越深刻。如今,世界真正变成了“地球村”,在此背景下,一个歌颂团圆、期待团圆、鼓励人们用行动实现团圆的节日,就变得格外具有生命力和号召力。它能唤醒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并与亲情、友情、爱情融为一体,超越国家民族,融合成共识。
除了团圆主题,中秋节的丰富内涵,值得认真挖掘。比如,文化和而不同,从外国的塞勒涅、苏摩,到中国的月光娘娘、嫦娥,不同的神话故事,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月亮。嫦娥飞月的故事,也能够归纳成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让更多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至于中秋所蕴含的对丰收的祈愿、故乡的思念,甚至月饼背后延伸出的关于美食的文化,都值得认真挖掘,用合适的方式,讲给全世界更多地方的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