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迪威故里向西望去写王铎的长文为何能成“网红”文章成为师傅金刚碑印象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从史迪威故里向西望去
写王铎的长文为何能成“网红”文章
成为师傅
金刚碑印象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评论

写王铎的长文为何能成“网红”文章
——评姜明《悲欣交集——王铎的人设突围和笔墨狂欢》
李明泉 陈珑瑜

  作家姜明的历史文化散文《悲欣交集——王铎的人设突围和笔墨狂欢》(《北京文学》2023年第3期首发,《散文选刊》2023年第七期转载)共八节近2万字,是典型的长篇散文。文章一经发表,即在各大网站和微信朋友圈热传,成为一篇“网红”文章。

  此文以王铎生平为经,明清交替的历史记述为纬,以历史遗存的诗词注解王铎人生,以作者本人学书法感受王铎笔墨来评价,既细腻斟酌又活泼激昂地为读者复原了王铎的铮铮风骨、卓志高才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生。

  人物评论并非简单之流水账,更非远距离的鉴赏。姜明通过阅读大量历史遗留文字资料,加之拜师学艺学习王铎书法,以书法视角去思考那个骤然衰败的朝代中文人何以安身立命,何以表情达意,将王铎写得生动鲜明、浓郁活泼。

  王铎出生于贫寒的耕读世家,十六秀才、三十进士的背后是“不能一日而粥”的艰辛与坚定。虽然入职便是庶吉士的高起点,但在为大明王朝效力的二十余年中,他所面临的却是一场在阉党专权、皇帝昏聩、内忧外患的朝廷斗场中有志难酬的孤立无援危局。

  “清流”为表,“名臣”为实,王铎不畏奸臣,执意弹劾杨嗣昌,在弘光朝主审假太子案中无不展现其凛凛风骨。可惜的是,他一次又一次的秉公直言、冒死请缨御敌皆在暗流涌动的党派斗争中无果,明王朝的大厦也在风雨中欲倾。可笑的是,清军入关,大国“明君”抛弃了他的臣民,这份懦弱让王铎看清了几十年来自己“忠”的不过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小人。

  “忠君大义”的“君”已不复存在,但南京数万万无辜百姓的“义”还摆在清军寒光流动的刀剑之下,唯有迎清军入城才能避免屠城。姜明正是看到了王铎灵魂中的痛苦与挣扎,看到了千古骂名背后的无奈和卑屈,一种穿透历史时空遥远距离的灵魂契合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文字前的读者。

  王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背后是他追寻书艺的恣肆放浪和敢于创新,在书法过程中找到自身价值和另一个真实的“我”。由此,姜明尽可能设身处地从理解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出发,把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品还原到他的原创文本、创作姿态、艺术内涵之上。如同慢慢挖掘一颗精密的骨骼化石那样,完整地展现王铎的生活时代背景,展现他独一无二的艺术审美追求与艺术冒险。因而,王铎“粗”“野”“奇”“怪”放浪形骸的书写既是某种程度的对现实的逃避,是赎罪的自我辩解,又是对狂热激情、顽强生命、勇破陈规的“书法暴力美学”的追求。

  很有意思的是,姜明从对书法学习上的感悟逐步渗透,仿若电影蒙太奇片段:一个四百多年后的现代人重拾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在执笔、起笔、运笔、收笔间扫出了墨气淋漓、气势狂野的王铎体,在“不美”与“怪奇”中重审儒家文化价值观与个体理想人格的道德角力,在点、横、竖、撇、捺间探寻出对过往时代的悲剧人物的怜悯与尊重。

  纵观王铎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情高志赞叹不已,也无法不对其贰臣悲剧叹息不已。“功名晚节难”一语成谶,十六岁的王铎洞穿了自己悲剧的一生。“跪迎”之后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政治上再无建树的可能性,唯有书法与文学创作能拯救他矛盾煎熬的魂灵。他的书法是忽正忽斜、忽雅忽野、大整大乱、既丑且美的多元矛盾统一的审美组合,是乱世之象,末世之征,当哭的长歌,绝哀的欢叫。

  关于书艺,姜明有一段精彩论述:“真正的书法家不是匠人,不是依葫芦画瓢般临帖然后刷字成篇的熟练码字工人,而是对文字有独到理解和深厚感情的创作者,是视文字为自家亲人的忠厚长者,是赋予文字以灵气和内涵的魔术师,是能于万万千千的文山字海中让自己文字粲然生姿风标独具的艺术家。书法家写的是字,又不完全是字,书法家的字可以镌刻山河、愉悦眼目,甚至可以凝固岁月、审美人性。特别是那种以自家手笔书写自家诗文的书法家,他们的遗墨和刻石就是岁月的包浆,他们记录历史,同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文稿的文献价值和书法的艺术价值两相增益交相辉映,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

  可以说,王铎不是把字写大了,而是把“人”写大了;不是把个人写大了,而是把自我的意识写大了。王铎写的不是字,是生不逢时的肝肠寸断,是人鬼附体的魂飞魄散,是失败人生的倔强战书。

  这种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描写和评述,让我们对王铎这一复杂人物和内心世界有了真切的理解,也让我们在姜明文字恣肆放浪且具张力的美学表达之外,看到了历史文化散文入性入情动人心魄的叙述可能——这,大概也是本文能在发表后被热传成为“网红”文章的原因之一吧。

  (李明泉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珑瑜系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硕士研究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