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住宅用地供需结构持续优化 重庆土地市场稳步升温石柱打造康养胜地 政协委员竞相出力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火锅食材进口班列抵达江津
第003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上一版 下一版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住宅用地供需结构持续优化 重庆土地市场稳步升温
石柱打造康养胜地 政协委员竞相出力
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火锅食材进口班列抵达江津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心聚力巴渝行 协商为民谱新篇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石柱打造康养胜地 政协委员竞相出力

本报记者 罗静雯 何春阳

  9月20日,依山傍水的长沙村滨湖露营基地。记者 罗静雯 摄/视觉重庆

  开栏语

  履职尽责展风采,协商为民谱新篇。近日,由市政协办公厅、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同心聚力巴渝行”集中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采访团将深入基层采写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本报开设“同心聚力巴渝行——协商为民谱新篇”专栏,敬请关注。

  9月20日,中国·重庆(石柱)第七届康养大会在石柱县黄水镇举行。近年来,石柱县依托资源优势,全产业、全地域、全领域发展康养经济,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为助推石柱建设康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当地政协高度关注康养产业,政协委员竞相出力,积极支持地方康养产业发展。

  提案助力推广黄连“林下种植”模式

  “本来种植黄连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我们种植黄连有700多年历史了,仍然留住了绿水青山。”9月20日上午,小雨淅沥,在石柱黄连科研基地,石柱县农委黄连遗产管理办主任、石柱县政协委员聂广楼一边查看黄连长势,一边介绍种植“秘诀”。

  石柱县黄连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全县19个乡镇共有1万余户连农种植黄连,黄连年产量占全国的60%、全球的40%以上,有“中国黄连之乡”美誉。但传统农户采取砍树搭棚种连模式,对森林具有极大破坏性,如何在保证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这引起了县政协委员的关注。

  2022年初,该县部分政协委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交了《尽快改革黄连种植模式,保护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提案。该提案受到石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随即出台《石柱县规范林下黄连种植工作方案》,就黄连种植选址申报、踏勘审核、监管指导、植被监测、督查考核等作出刚性要求。明确以现有林木荫蔽为主的林下栽培方式,通过适度间伐林木、局部清林整地、恢复植被后实施林下种连,严禁在自然保护地内的所有林地种植黄连。

  如今,连农在种植黄连时采取就地种树,黄连采收后,地块儿又变成树林,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模式。记者在石柱黄连科研基地看到,成片的猕猴桃树下,一株株黄连苗叶片茂密,长势喜人。

  “黄连喜阴,通过‘连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不仅没有减少林地,还借助自然植物遮荫让黄连长得更好。而且我们变更了一些树种混交,自然环境也变得更美了。”聂广楼指着身后的综合试验田自豪地说,近年来很多与黄连相关的专家学者都前来参观,一致认为这个模式很好,非常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2022年以来该县新种植的1.25万亩黄连,均采用了林下种植模式。黄水镇盘龙村村民曹忠富和陈福龙对“林下种连”模式赞不绝口:“我们种植黄连差不多40年了,以前砍树搭棚种连‘老一套’确实不可取,现在的种植模式更科学。”

  推动石柱莼菜“小绿叶”变“大产业”

  眼下莼菜已进入采收尾声,石柱县冷水镇八龙村村民正忙着做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石柱县政协委员孙后荣告诉记者,近年来石柱县狠抓莼菜产业发展,他成立了石柱县八龙莼工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莼菜加工基地。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小叶片”逐渐做成了“大产业”,产品畅销国外,也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今年市场发货价6元一斤,但是我们涨到了9元一斤,坚定了农户种植莼菜的信心。”

  八龙村村民张远发告诉记者,莼菜采回家后公司就会上门收购,他有五六亩田,今年收入4万多元。

  今年7月,八龙莼工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6家莼菜订购企业签订销售协议,并与海外企业签订了莼菜出口订购协议,签约订单总量310吨,金额1056万元,其中外贸订单699.5万日元,实现了石柱县村集体经济外贸出口零的突破。

  不止是八龙村,在冷水镇,闲置多年的梯田已变身纵横交错、集中连片的优质莼菜田,莼菜产业发展面积达到2600亩。莼菜产业不仅成为了巩固脱贫成果的特色产业,也成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昔日小山村变身露营基地

  石柱县自然资源独具特色、康养资源丰富。如何打造旅游“名片”,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政协委员们在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做了不少探索实践。

  初秋时节,石柱县桥头镇长沙村里稻田阡陌纵横,两岸青山倒映在湖面,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气。漫步其中,让人由衷感叹风景这边独好。

  美景源于石柱县政协委员袁权充分利用当地村民的闲置土地和房屋,打造滨湖露营基地。

  长沙村原本是一个普通小山村,人居环境较差,全村在册村民150人,居民住房60栋,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袁权调研发现,这里离县城不远,又有湖库美景,何不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科学规划和潜心打造,长沙村闲置房屋变成了统一风格的公寓,荒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营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2022年国庆节露营基地试营业后,最高峰一天接待超1500人次,现已累计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

  露营基地建设完成后,有8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同时基地以工代赈吸纳当地村民务工,村民累计实现务工收入超300万元,闲置土地及房屋创收120万元,2023年村集体累计分红7.65万元。

  “我们计划再投资2000万元,完成国家4A级景区创建,全面推动桥头镇乡村旅游及经济发展。”袁权为此还专门设立“袁权委员工作室”,希望依托该平台更好推动桥头镇可持续发展。

  石柱县政协主席向东表示,县政协将继续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通过调研、视察、协商和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继续努力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助力石柱建设成为规模化、智慧化、人文化、专业化的康养胜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