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随着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市林业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布局了柑橘、笋竹、荔枝、龙眼等特色生态产业,并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了一批特色效益林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储备林+N”补齐产业短板
奉节县冯坪乡南津村,海拔千米的高山上,成片森林郁郁葱葱,宛如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装。“做梦也没想到,我们村还能变成度假区。”南津村农家乐老板郑伦章高兴不已。
利用当地国储林资源优势,市林投公司投资1.5亿元,在冯坪乡落地了南津村旅游度假区项目,规划发展“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娱乐”综合田园体,以此拓展森林产品价值空间。
在大兴调研中,市林业局将走访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推动国有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切实解决林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
作为央地合作的重要载体,市林投公司整合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资金投入,吸引多个主体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目前,市林投公司已与15个区县合作签约,涉及国储林面积达545万亩,既增加了市场主体活力,又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
在城口县修齐镇国储林基地,收储的林地经过抚育和改培,低价值的林木和密度大的幼木已被去除,不仅补种上黄柏、鹅掌楸等高效益林木,当地林业部门还探索种植了淫羊藿等林下药材,发挥国家储备林林地规模优势和林木资源优势,推广“林药”“林菌”“林果”复合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国储林质效。
今年4月,市林投公司与巫溪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推进国储林建设中,双方将共同投资3亿元建设老鹰茶特色产业基地,推进老鹰茶种质资源保护、林木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工利用等全产业链发展,让深山里的老鹰茶古树迎来新生。目前,老鹰茶特色产业基地示范片已在巫溪县蒲莲镇启动建设,为下半年种苗繁育作准备。
结合主题教育,市林业局探索实施了“储备林+N”模式,在现有林改培林地套种珍贵用材树种,发展特色产业、森林旅游产业等,走出了一条“以短养长、一林多用”的绿色发展道路。
增强生态补偿“造血”功能
“新增的森林能变现,我们种起树来更有劲儿了。”初秋时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有林场,十几名工人正忙着培土、浇水,为秋季植树造林作准备。
石柱地处武陵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0.2%。该县将高出目标值的森林面积指标出售给森林覆盖率较低的中心城区,用以换取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扩充森林管护资金来源。如此一来,原本用于森林保护的财政投入就可以腾挪出来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生态资源丰富,如何让保护生态的地区不吃亏、能受益?近年来,我市重点探索了横向生态补偿、非国有林生态赎买等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增强了生态补偿的“造血”功能。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因为缺乏统一的价值核算标准,一些森林、湿地资源的生态价值难以度量,这也为下一步交易、变现造成了困扰。”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市林业局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与基层林业部门及专家充分座谈、论证和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重庆市林业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的出台旨在科学、系统地量化林业生态产品总值,帮助我们进一步摸清家底。”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他们明确了供给服务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3个大生态产品类别,制定了生态系统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内容,为建立生态产品清单提供依据标准。
譬如森林这一生态系统,既能提供木材等物质产品,也能起到固土、保肥、洪水调蓄的作用,还可以开发作为旅游度假地,运用《导则》里的核算模型,他们就能以科学的统计方式给这些生态价值“明码标价”,将“一山一水”对一域的生态价值直观地反映出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北碚缙云山、巫溪全域试点推进林业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今年内还将着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通过GEP核算摸清家底只是第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最终目的。”该负责人强调,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机制,逐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考核评价、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中的应用,让GEP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经营开发融资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GEP向GDP有效转化,实现GDP与GEP的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