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民警刘奔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制警用装备。记者 周松 摄\视觉重庆 |
操作台上,焊枪、螺丝刀、扳手等工具一应俱全……也许你以为这是哪个生产车间,其实不然,这些东西摆放在大足区公安局刘奔劳模创新工作室里。近日,记者来到该工作室,看看这个工作室的民警们,是如何通过创新提升警务能力的。
研发视频回传便捷设备 10分钟锁定犯罪嫌疑人
在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个书本大小的“黑匣子”,工作室负责人刘奔告诉记者,这个“黑匣子”名叫“便携式多功能视频采集回传器”,正是他们工作室自己编程、设计、制作的一款警用装备。“它可以实时回传视频摄影头拍摄的监控记录,从而更快地破案。”
该项成果的研发还得从一起盗窃案说起。有一次,大足区一小区发生一起盗窃案,因案发地点及周边监控视频量大时长,该区刑侦支队虽安排多人来回拷贝提取,但还是耗费了不少时间,导致视频研判滞后,一周后才破案。
案件复盘会上,案侦民警反映,要是有一个既能迅速拷贝又能及时回传视频的设备,就能提高效率快速破案。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奔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将这一课题确定为“便携式多功能视频采集回传器”,随即开展研发工作。
经过3个多月全力攻坚,成果新鲜出炉,投入实战后,大受基层欢迎。今年初,这项成果荣获“重庆市一线科技工作者岗位创新争先奖”,并申报了多项国家专利。
今年初,大足区发生一起抢夺案,案侦民警运用工作室研发的“便携式多功能视频采集回传器”,第一时间将视频资料回传至视频研判中心,仅10多分钟就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很快将其抓获,追回被抢夺财物。
运用AI修复技术还原老照片 抓获潜逃30年犯罪嫌疑人
刘奔办公室书柜里摆满了各种数字科技及编程类书籍。他告诉记者,搞科技创新必须盯着前沿追,工作室设施相对落后,但观念必须超前,起步比较晚,但站位必须高,只有这样,研发出的产品才有生命力。
2022年,工作室在研判本区命案逃犯案时,需要对大量老照片进行清晰化处理。有人建议还是采用过去的人脸画像技术进行修复,这样既省心又省力。
刘奔力排众议,选择了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AI修复技术。历时大半年啃下这块硬骨头,通过AI结合数位板人工修复,将原本像素模糊的老照片恢复优化近十倍,使得目标特征辨识度得以增强。
运用这一技术,今年2月,刑侦民警在成都市金牛区将30年前的命案逃犯林某抓获。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让兴趣与实际需要结合
数据建模达人陈新润,软硬件结合专家姜云杰,编程大师王世驭,3D建模高手陈明洪,研判能手吴丹、郑旭龙,人像工程师冉顺利,bug测试尖兵夏雨竹……在工作室里,有许多专业民警。不过,他们绝大多数在大学里学的都不是这些专业,而是加入工作室后,逐步自学的。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区公安局党委大力支持工作室建设,一批爱学习、肯钻研的民警辅警,先后被刘奔从各个警种、派出所给“挖”了过来。
为了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工作室根据每个成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成立民警与辅警互为搭档的学习互助小组。工作室分门别类制定学习计划,每月检查验收学习成效,学习研究蔚然成风,民警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各小组深入一线熟练操作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同时学懂弄通其原理构造及选用技术。确定课题项目后,工作室按照小组专业分发任务展开创新攻关,解决各自技术难题后,各小组再集约攻坚,打通关节,形成闭环链接。打一仗进一步,一次次创新磨砺,换来的是一次次能力提升。
秉承“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才培训理念,工作室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到成都、杭州等地公安机关学习取经,既带回了别人的创新成果,又学到了先进的创新理念。
工作室还按照“公安+高校”“民警+专家”的模式,与驻地高校建立专业培训机制,深化“警校”合作,先后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建立跟班学习交流制度,邀请专家教授授课,不断提高民警专业能力水平。
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服务民生发展,工作室还依托研发的成果,创新警务模式,整合全区视频侦查力量,并联动街面巡逻力量,推动成立了视频侦查与巡逻防范联动办公室。
他们以视频研判作为巡逻防范的“大脑”、各类卡口监控为巡逻“神经元”,升级传统巡逻向智慧化巡逻转型,实现了对传统盗抢案件“全天候”打击的能力,极大提升了案件研判、落地抓捕、追赃挽损的效率。
联动办公室成立近两年来,先后破获系列盗窃案,有效遏制了侵财案件的高发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