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知识构建人身安全的“护身符”研究重庆工业历史是回顾更是前瞻蕴含心灵深处的脉脉温情
第007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用科学知识构建人身安全的“护身符”
研究重庆工业历史是回顾更是前瞻
蕴含心灵深处的脉脉温情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重庆工业历史是回顾更是前瞻

周勇

  三线建设时期筹建的816厂大化肥装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峡染织工厂

  20世纪50年代,长安厂生产的吉普车。

  (图片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提供)

  重庆工业发端于1891年重庆开埠,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之后的几次跳跃式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重庆工业简史》近日出版,本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重庆自1891年开埠到2020年成为国家制造业重镇130年间的工业发展历史,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庆人民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艰苦奋斗的历程。

  作者吴家农、马述林长期注重重庆工业史方面的研究和积累,在本书中运用多年来发掘和整理的大量珍贵史料,以新时代视角对重庆工业领域的重要史实和人物进行了翔实记述,是一部客观真实反映重庆130多年工业发展的史学专著。今天,本报刊发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为本书撰写的序,以此可进一步科学认识重庆近代以来,以城市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历史变迁。

  ——编者

  工业和工业革命是近代社会发展之动力。工业也是重庆从传统社会转向近代社会并最终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原动力。

  从1891年“森昌洋火公司”创办至今,重庆工业已经走过了130年。

  1891年重庆开埠以后,重庆开始了它的近代历史。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既有“西力”(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又有“东力”(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而对西部地区的带动),更有“本力”,即重庆本土走向近代化的力量。从那时起,重庆首先成为了四川的商业中心,在近代商贸、金融、交通的快速发展刺激下,重庆在西南、在四川率先建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尽管这一时期的重庆工业还处在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远未达到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平,但是,商贸、金融、交通、工业的共同发展,促使四川经济中心由西面的成都向东边的重庆转移。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重庆完成了从区域军政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重庆迎来了工业发展的高潮,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工业中心。重庆聚集了三分之一以上内迁的国营和民营工厂。这一时期,重庆的冶金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机器工业发展最快,兵器工业一枝独秀,能源工业紧随其后,机器纺织业发展迅速,化工、面粉、造纸,以及火柴、皮革、制药、水泥均有一定发展。经过8年的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已有工厂1690家,资本总额272.6亿元,职工10.65万人,分别占四川的60%、57.6%和58%;分别占西南的51.5%、45.6%、47.9%。与此同时,商业、金融、交通、科技、文化均得到快速发展,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经济中心。至此,近代重庆经济中心完全形成。

  抗战胜利以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和迁川工厂的大量复员,重庆失去了“战时首都”的显赫地位,尤其是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的倒行逆施,引发和加剧了中国社会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使国统区经济恶化,民生凋敝,也使在抗战中艰难起步的重庆工业遭受致命打击,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城市建设停顿,近代重庆经济发展又一次濒临衰败和崩溃的境地。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此后,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重庆市确立了“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发展目标,以修筑成渝铁路为抓手,带动工业经济,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有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9728亿元,比1950年增加82.15%,胜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

  “一五”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庆作为经济中心的商业、贸易、交通、金融功能有所减弱,而工业生产则突飞猛进。到195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已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四川,钢及钢材只有重庆才能生产,重庆的发电量、水泥、机床、硫酸、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份额分别占全省的73%、87%、95%、93%和66%,构筑起重庆作为新中国工业基地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目标是,在我国纵深地区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实质上是对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重庆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从1964年持续到1980年,国家在重庆建设起了以兵器工业为主体的国防工业基地,同时对冶金、机械、化工等基础产业进行了配套建设,还从北京、上海等地迁入了一批重要科研机构,从而使重庆的工业门类更加齐全,整体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任务交给重庆,重新确立了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在商贸、金融、交通大发展的同时,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加快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在此背景下,作出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直辖既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也是为重庆面向新世纪的崛起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从而把重庆推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前沿。重庆工业既实现了加快发展,又焕发出青春活力,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这部《重庆工业简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尤其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近代重庆开埠以来100多年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推进,重庆工业兴起、发展、壮大、辉煌的历史。这其中既有风雨飘摇中的产生和成长,又有抗战大后方工业中心的崛起,既有上世纪50年代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又有建设共和国战略后方基地的奠基立业,还有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前进的老工业基地风采,更有凤凰涅槃后重庆直辖市工业的辉煌新景。本书还对重庆工业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作者指出,2035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的重要节点。到那时,我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整体制造业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水平。重庆将继续保持和巩固中国现代制造基地的地位,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这部著作对于进一步科学认识重庆近代以来以城市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历史变迁,深刻把握重庆经济发展规律,从而更加自觉地规划和展望重庆发展前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部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和科学的研究基础,不论是史料的搜集、史料的鉴别,还是观点的提炼、采访的广泛,都是值得称道的。尤其是作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工业史料的搜集、梳理,是极其艰难和十分可贵的。这主要得益于两位作者的学术和行政经历。家农、述林同志长期领导重庆工业经济,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退休以后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庆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作了系统的研究,著述丰厚。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为我们奉献了这第一部关于重庆工业经济的历史著作。这是对新中国新重庆工业历史的第一次完整梳理,这是他们独特的优势,也是他们最为独创性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便从事重庆城市经济史的研究,凡40年。我撰写过《近代重庆城市史》,又主编过《重庆通史》,对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地位作用有所了解,因此早就期盼学界能贡献一部完整的重庆工业史著作。因此当我阅读了《重庆工业简史》书稿后,兴奋不已。

  当今世界正面临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重庆是国家定位的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因此,研究重庆工业的历史,既是回顾,更是前瞻,尤其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

  基于此,我也对他们有了更高的期待——期待家农、述林同志以《重庆工业简史》为基础,带领团队,进一步扩大搜集史料,进一步补充史实,进一步深化研究,为写成一部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记录重庆工业发展历史的高水平专著《重庆工业史》,为带出一支年轻的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而不懈努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