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水门城门及城墙修缮效果图。(重庆市渝中母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
用毛笔、竹签、修复刀和洗耳球等工具去除石质表面覆盖的残留苔藓和微生物污渍;用小锤、小刀等清除筑城条石缝隙中的“增生物”……
9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市渝中母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悉,600余岁的东水门城门及其连接的400余米城墙,将在本月正式启动全面修缮,年内将再现昔日风貌。
母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柯苇表示,本次修缮保护工程将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完整性与真实性,使其在发扬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更为广泛和持久的作用。
东水门城门及城墙将怎么修缮?柯苇一一道来。
除垢:
毛笔竹签去除苔藓微生物
“给城墙做修缮,就像我们做美容一样。第一步就是‘洗脸’。东水门段城门及城墙生长有青苔及灌木,根系发达,对文物的破坏作用相当大。所以,修缮工作最初就是要对城墙进行‘除垢’。”柯苇说。
“除垢”就是砍树、拔草、铲藓?
不,文物修复永远都是个精细活。
文物修复专家们首先将用毛笔、竹签、修复刀和洗耳球等工具去除石质表面覆盖的残留苔藓和微生物污斑。
对局部残留的生物污斑,则将用牙刷蘸乙醇和纯净水配出的“牙膏”轻轻刷洗。
对于较脆弱的部位,专家们将使用同样的“牙膏”将棉纸浸润并覆盖于苔藓和微生物残留物表面,等待其干燥后揭取,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残留物基本去除和棉纸无法吸附残留物为止。
而对影响城墙本体保存的高大灌木及根系,专家们将人工挖除。
在清理完植被根系、青苔、杂土等后,专家们还将要用小锤、小刀等把构件表面整平,当缝隙中有碎片和杂物时,还会使用高压喷枪以空气清除其中的杂物。
“洗脸”绝不是一洗了之。
在这些植被和土方被清理干净后,专家们还将对植被根部喷洒除草剂,使植被根系彻底腐烂,严防根系复活生长,对城墙本体再次胀裂破坏。
补缺:
“补石药”为城墙城门祛“疤痕”
经历过600多年岁月的东水门城门和城墙,难免会在岁月的流逝中留下一些“疤痕”。“洗脸”后,“疤痕”将清楚暴露在专家们眼前,“补疤”就成了修缮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怎么补?水泥敷上去补平了事?
不,柯苇说,在东水门城门和城墙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将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根据病害轻重程度进行残损构件的修复,并注意外形的修整,尽量通过修整使修补部位和修复文物整体协调、线条顺畅、色彩一致。因此,文物修复中专用的“补石药”将派上大用场。
柯苇说,城门和城墙的石构件因风化酥裂严重造成石构件局部残缺或开裂,修补前先将残缺表面酥碱部分剔除干净,用预先配好的“补石药”黏补齐整,修补完成后待“补石药”完全固化再在表面进行剁斧和做旧处理,以与周边石材协调。
“补石药”怎么做?
由环氧树脂掺合石质石粉及色料配成,而且上药前还要先做“皮试”。
专家们在“补疤”开始前,将先对石构件的黏结进行检测试验,将黏结后的试块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养护,将相同数量的石块放置现场所预期的时间后测其强度,以比较材料的可行性,试验将持续28天,若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再进行大面积施工。
历修:
明清时期东水门城门城墙曾数次修缮
东水门城门城墙建于何时?
柯苇介绍,根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彭大雅旧城基础上砌石为城,设九开八闭17门,城墙周长约8533米。东水门城门城墙即建于此时。
之后的明清时期,东水门城门及城墙经历了数次毁建过程。
第一次是在隆庆初年(1567—1568年),监察御史王乾章对重庆城墙进行了一次修补,修城规模不大,“初计经费当三千余金,及工成而费者才两千余耳。”
明末张献忠攻陷重庆,其部将孙可望在攻占重庆和即将撤离重庆城时,对重庆城墙及城内建筑进行了大破坏。
清康熙二年(1663年),四川总督李国英对重庆城墙进行了补筑。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庆知府陈邦器又对城墙进行了修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川总督曾开泰下令修补城墙;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巴县衙门对东水门至元通寺段城墙进行了补筑。
咸丰二年(1852年)重庆知府鄂惠重修城墙;咸丰九年(1859年)川东道王廷植复又重修。
同治九年(1870年)川东道、重庆府、巴县衙门三级官府共同对城墙进行补修。
……
柯苇表示,东水门城门及城墙最近一次修缮,是在20年前。“如今20年过去,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东水门城门城墙难免又遭受岁月的侵袭,因此经过文物、建筑专家们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对东水门城门及城墙再次进行整体修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