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廉洁文化建设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人民群众是正风反腐的重要依靠力量和最权威评判者。清廉之风只有根植群众心中,才有生命力;只有群众全员参与,廉洁文化建设才有持久力。通过扬正气、接地气、有生气的基层理论宣讲,推动廉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社会风尚的重要支撑。
突出“三性内容”,推动廉洁文化宣讲“实起来”。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资源。一是突出思想性。要讲清讲全廉洁文化蕴涵的“崇节俭”“畏法度”“知廉耻”“修身自律”“勤政爱民”等精髓,增进群众对廉洁文化的认知了解。二是突出特色性。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家风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形成主题鲜明、特点突出、内涵具体的地域清廉文化资源。如从《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民间传说和宋代巴县状元冯时行惩治贪腐、为民请命的作为中,重庆老百姓更加认同疾恶如仇、直率敢言的巴人遗风;在红岩英烈的事迹中,感悟共产党人“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廉洁品格。三是突出针对性。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群的职业特点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主题文化宣讲,培育“廉洁细胞”。组织开展机关“为民务廉”、社区“和谐崇廉”、企业“诚信尊廉”、学校“惜物爱廉”、家庭“节俭督廉”等不同主题的宣讲活动,实施对象化分众化宣讲。
善用“三言话语”,推动廉洁文化宣讲“活起来”。基层理论宣讲,贵在彰显“百姓味”。一要善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要摆脱过度学术化和官话套话倾向,借用方言土语阐述思想、表达观点,让老百姓在熟悉的语言环境、直白朴素的表达中提高接受度。二要善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语言只有生动,才能感染人,才能把宣讲内容有效转化为群众喜欢听、乐意看的东西。要运用重庆流行的“言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便于记忆的打油诗等百姓语言,组织编写短句,创作“三句半”、相声、金钱板等,讲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现实生活的实例。只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老百姓接受得轻松愉快,就能在语言的“麻辣鲜香”中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三要善用适当的网络语言。借助网络话语冲击力大、吸引力强、传播速度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各种网络语言既规范引导,又吸收运用,如借用“老虎、狐狸、苍蝇”“硕鼠、蛀虫、蚁贪”等反腐热词,增强宣讲话语的时代感和创新性。
依托“多元载体”,推进廉洁文化宣讲“潮起来”。依靠新型载体来拓宽廉洁文化的传播渠道。一是依托多元媒体矩阵。深入历史古迹、文化展馆、特色村落、革命遗址、文化公园、社区广场等群众生产生活集聚地,利用清廉文旅IP,打造“廉旅”融合路径,深化“面对面”宣讲。同时,发挥书刊杂志、网络媒介等媒体矩阵作用,定期发布宣讲动态,录制反腐倡廉警示视频,保证老百姓随时随看随学。二是依托多元技术手段。培养跨界融合思维,依托新媒体平台,在联网上线、信息公开、直播互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实现内容精准推送和议题设置引导,使廉洁文化从“指尖”直达老百姓“心间”。充分利用AR、VR等技术进行典型人物宣传、规章制度构建、法律法规讲解,引导群众进行趣味化、场景化、沉浸式体验,增添廉洁文化“时尚感”。三是依托多元文化产品。开展农村大喇叭播廉声、廉戏进村居传廉音等清廉文化活动,编排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绘制全域清廉文化阵地导览、拍摄反腐案例警示教育片、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融媒体产品,让宣讲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注重“保障合力”,推进廉洁文化宣讲“强起来”。在廉洁文化建设中,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是注重宣讲机制保障。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纪检部门督促推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群众合力参与的清廉文化融入基层理论宣讲长效运行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把宣讲活动与重大项目推进有机结合,定期召开清廉文化宣讲座谈会,明确党政一把手的示范责任和具体任务。完善考核评比约束机制,引入现场群众评、讲师自评、带队领导评“三结合”评估原则和评议办法,逐步形成宣讲绩效量化、奖优罚劣机制,保证宣讲实效。二是注重宣讲队伍建设。把加强宣讲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纽带,充分整合纪检、宣传、共青团、妇联等宣讲力量,精心组织“常规部队”“特种部队”“乡土部队”“网络部队”等宣讲队伍,吸纳党员干部、大学生和新乡贤组建特色宣讲团队“进社区、进家庭、到身边”,用“板凳课堂”“庭院微聊”把老百姓“零散时间”转化为宣讲“黄金时间”,“见缝插针”“顺势而为”开展专题集中宣讲和菜单式互动宣讲,切实推动清风廉韵传千家、走万户,润人心、更走心。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