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今年上半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检察案件779件;刑事检察受理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740件,审查起诉1415人,批准逮捕39人、同比上升8.3%,起诉449人、同比上升46.3%;办理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36件,是以前办案总数的6倍,四大检察融合履职成效逐步彰显。
聚焦专项行动
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
为提高办案质效,重庆检察机关持续加强与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等协作,构建起“检察长+河长”“检察长+林长”等“检察+”协作体系。今年,市检察院会同市规资局、市水利局分别就土地执法、水土保持等领域加强协作会签文件,并与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督察整改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工作办法,推进实质化“行政与司法衔接”。同时,推动与行政机关共享“渔政AI预警处置系统”“智慧河长”“智慧林长”等平台信息,探索大数据智能分析监督,形成共抓大保护格局。
截至目前,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共签署“检察+”协作机制31项,检察系统协作机制26项,建立生态修复基地19个。
彭劲荣介绍,在此基础上,全市检察机关通过各类专项行动,探索“多元化”治理——持续开展长江船舶污染专案治理,办理案件25件;部署开展水库违法养殖专项监督,办理案件29件;会同市水利局、市高法院、市公安局等部署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落实市第5号河长令,对河湖及消落区保护开展专项监督,办理水污染案件192件,河道乱建、岸线乱占案件22件,消落带治理案件4件。联合市公安局对2起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进行联合挂牌督办,强化侦、捕、诉的衔接配合和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融合履职监督。
据统计,通过办案,我市已推动复垦耕地468.32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2.4万余吨、补植复绿面积91.7亩、增殖放流鱼苗176万尾、追偿生态修复金39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