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巫溪县古路镇观峰村,发现村里孝德广场上的孝德名人光荣榜尤其引人注目。“看看人家,再比比自己,无形中起到了教育作用。”一位路过村民说。
这些年,观峰村打造孝德名人光荣榜,设立孝德基金,建立“孝老敬亲”激励机制……以孝德为主的慈善文化已成为该村的一张名片。
60位“孝德之星”传递慈善文化
作为观峰村党支部书记,王应鹏已经干了27年。
“20年前观峰村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一条通村道路都没有,群众收入也低,但最大的问题是民风。”王应鹏说,那时,观峰村家庭不和、邻里不睦的现象特别突出,村干部只能当“和事佬”,这边劝架,那边调解,效果还不好。“继续这样,村上的发展根本就无从谈起。”王应鹏觉得,必须要改变现状了。
恰巧,村里的老党员邬顺安常对不赡养父母的村民做思想工作,大家都很信服他。王应鹏受此启发,觉得必须先整治民风,通过树立身边榜样来引领大家、激励大家。
从2015年起,观峰村开始每年评选“孝德之星”。邬顺安成为第一批身边“明星”。
31年前,邬顺安主动揽下照顾患有智力障碍的邻居邬顺才的活儿,并将其接到家中同住,悉心照料。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们几兄弟都养成了乐于助人的习惯。现在父亲80岁了,我也承担起了家中几位老人的日常照料,每天都要跑几趟父亲家去看看他们。”邬顺安的大儿子邬光华,前两年也评上了“孝德之星”,算是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多年来,观峰村评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评选办法:每年候选人可自荐或由村民推选,每人自己上台讲自己的故事,做得好不好、干得真不真,全村来评判。“孝德之星”出炉后,村里组建起“孝德观峰”宣传队,定期到村民中间宣传孝德故事,他们还利用“古路好武音”栏目,以新媒体方式广泛传播。
目前,村里已评出60位“孝德之星”,参选村民则已达130多人。这些普通人默默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从未想过出名,却在小小村庄掀起了慈孝新风。
村民王应成说,以前村里不时能听到婆媳吵架、父子口角,“现在大家和和睦睦,好几年没听过吵架声了。”
孝德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如细雨润泽观峰乡村,让每个村民都能在慈善文化建设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学习榜样和前进方向。
慈善基金“大家捐、人人用”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7月27日是观峰村村民邬顺福的80岁生日,老人本盼着晚上儿孙从城里回来,乐享天伦之乐,谁料左邻右舍和志愿者们来得更早,大家带着蛋糕、蜡烛,恭贺老人高寿。
“我太惊喜了,谢谢大家!”被“众星拱月”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慈善志愿者谭传林告诉他,从今年起,以后年年生日,大家都来。
“老人过生日其实更注重的是氛围,他们图的是心情,要的是关怀。”谭传林说,依托村里的“孝德基金”,他们固定给80岁以上村民送上生日祝福,如今每年要朝贺30多位“寿星”,爱凑热闹的村民月月都有蛋糕吃。
如何利用慈善资源扶贫济困、强化基层治理?2016年,观峰村建起了“孝德基金”,以村民帮村民的共捐共享形式,传递慈孝善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巫溪这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金成立之初,全村近300户村民中有200多户村民主动出资注入,少的几十元,多的一次性捐了20万元。
在外打工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踊跃捐款,主要因为这些钱最终还是“反哺”到家里老人身上。
据了解,观峰村有276位老人,对于其中的留守老人,80多名党员、志愿者主动站出来结对帮扶。
多元化捐、规范化管、常态化用,众人拾柴火焰高。观峰村“孝德基金”营造了“大家捐、人人用”的浓厚慈善氛围,正激活基层善治的源源动力。
这里成为巫溪慈善文化研学基地
陪着父母访老友、新闻时事常交流、每周不忘打电话、带着妻小常回家、常为父母拍照玩、教会父母学上网、赞成单亲再婚好、常供父母零花钱、父母活动也露脸……这是流传在观峰村,由村民共议出来的“新二十四孝”,村里将其精髓制作成“新二十四孝”行为展示墙,吸引了不少游客饶有兴致观看。
“孝德”作为该村文化的一张名片,知名度越来越高,王应鹏觉得,这对于观峰村来说算是“拨开云雾见晴天”了。
“现在,党员群众对村支部、村干部有信任感、亲切感,对村集体有认同感、归属感。乡村振兴路上村里要做什么,村民都支持。”王应鹏说,从“孝德之星”“孝德基金”的小切口,他们打开了乡风文明的大通道,一连串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观峰乡村不断发生。
如今的观峰村,家家户户搞环境、上家训,连续多年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村里又充分挖掘孝德文化,建成了孝德广场、孝德堂、孝德文化走廊,每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乡风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不能简单地用标尺来定位,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当这里的人们在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慈和善,乡风就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巫溪县慈善会会长刘开全表示,观峰村已挂牌巫溪县慈善文化教育研学基地,希望行善之风在巫溪劲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