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朝鲜守墓三年 替家属多看一眼烈士望水翁
第007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在朝鲜守墓三年 替家属多看一眼烈士
望水翁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报艺文志口述
向朝善:
我在朝鲜守墓三年 替家属多看一眼烈士

赵迎昭

  人物名片

  向朝善,1932年出生,重庆巫山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直属司令部警卫团4连1排1班班长。曾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和平勋章及抗美援朝纪念章。1951年初,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分配至志愿军总部警卫团,与全团战士一起保护彭德怀和司令部的安全。1953年朝鲜停战,他奉命修建志愿军烈士陵园,为134名烈士修坟立碑,并主动申请留下守护陵园,直到1957年才回国。回到家乡后,他曾任巫山县大庙区武装部长等职,发扬军人优良作风,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青年时期的向朝善和妻子、孩子们。

  向朝善获得的立功证明书。

  向朝善获得的和平勋章及抗美援朝纪念章。

  二〇〇九年,向朝善在毛岸英烈士墓前。本版图片均由赵迎昭翻拍

  人物口述精彩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6月16日下午,巫山影剧院,“感动巫山”202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正在进行。

  “有请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向朝善为黄承艳颁奖!”听到主持人念出自己名字的刹那,向朝善迈着矫健步伐走上舞台,将鲜花和奖杯颁发给像他一样扎根大山的黄承艳。

  向朝善的夫人何孝菊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并发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看到后发出感慨:“都91岁的人了,走路笔挺挺的,不愧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人啊!”

  颁完奖,向朝善向获奖者和观众挥手致意后,没作片刻停留,转身走下舞台。这位老人已习惯默默付出,习惯了没有闪光灯和掌声的日子,正如他在异国他乡为烈士守墓的那三年。

  向朝善,抗美援朝老兵,做过彭德怀的警卫员,为毛岸英收殓过遗骸,曾在朝鲜为烈士守墓三年。7月27日是伟大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前夕,我来到巫山,听向朝善讲述他在朝鲜为烈士守墓站岗的故事。

  悄悄参军

  “过去蛮造孽,共产党来了才翻身”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向朝善和爱人何孝菊居住在巫山县净坛一路一栋临街居民楼内。平时,向朝善总是站在窗前,透过街对面两栋楼之间的夹缝,观望3公里外的巫山长江大桥。看着看着,他的脑海中不时闪现1951年初,他和战友们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过鸭绿江的场景。

  那年,向朝善19岁。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是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迅疾席卷小城巫山。

  “有一次赶场,我看到街上敲锣打鼓,到处贴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标语,热闹得很。”向朝善回忆道,此情此景,让他深受震撼,参军的念头油然而生。

  向朝善说,他是雇农家庭出身,家中6个兄弟姐妹,没有土地,靠给地主做长工维生。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才翻身做了主人。

  “过去蛮造孽,共产党来了才翻身。在旧社会,我们上无一片瓦,下无立身之地,不叫人,只能叫会说话的劳动工具。”说着说着,向朝善哼唱起幼时广为传唱的山歌:“一想我从前,种的老板田,白天黑夜都在干,活路做不完……”

  他感慨道:“共产党来了,我们才有田种、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人才像个人,都称为同志。”

  怀揣保家卫国的强烈心愿,向朝善扯了谎,瞒着家人悄悄报名参军。

  “到了奉节换军装时,家人才知道我偷偷跑了。”向朝善说,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时隔6年多,他才再度踏上故乡的土地。

  异国守墓

  “他们的父母怎么来朝鲜?我就为家属多看一眼烈士吧”

  参军后,向朝善被分配至中国人民志愿军直属司令部警卫团,与全团战士一起保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和司令部的安全。

  “啥?不能上前线!”向朝善感到委屈,他找到接兵的人,慷慨激昂地说,“我是来打仗的,申请上前线!”可是,军令高于一切!

  既来之,则安之。在部队,向朝善不怕苦不怕累,“上山打柴火,人家跑一趟我跑两趟,人家背一根我背两根。”站岗时,他如履薄冰,一丝不苟。凭着这股子干劲儿,向朝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0月14日,他还立下三等功。

  “入朝后工作一贯积极,埋头苦干,在完成各种任务中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并有一定的成绩。”立功证明书上写道。

  听我念出这句话,向朝善流露出孩童般的笑容:“我是受苦人出身,共产党来了才翻了身。部队首长对我蛮爱护,我感到蛮温暖,所以工作蛮积极。”

  抗美援朝期间,向朝善目之所及都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炸弹坑,活下来的朝鲜老百姓在深沟里头、树林边上搭铁棚棚过日子。

  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1950年,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个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战时,按规定将毛岸英就地安葬。

  毛泽东嫡孙毛新宇在《我的伯父毛岸英》一书中写道:“遗骨先葬在大榆洞,朝鲜停战后迁至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平壤以东约100公里的平安南道桧仓郡群山之中,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修建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以及将毛岸英等烈士遗骨迁至于此,正是由向朝善所在连负责。

  在将毛岸英的遗骨迁至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时,向朝善和其他战士都痛哭不止。尤其是看到墓碑后面的碑文“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时,向朝善更是哭得撕心裂肺。

  “当时蛮悲痛、蛮心酸,怎么会不哭呢?毛主席带领着咱们解放全中国,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危险的地方,为人民而牺牲。人都是有感情的。”说这话时,向朝善的眼眶湿了。

  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1954年动工,1957年正式落成。

  “最难的就是挖井,一天最少挖8个小时,多的时候12个小时。”回忆起安葬烈士、修建陵园的经过,向朝善说,到了冬天,土地被冻得硬邦邦的,用铁锹挖不动就用钻钻,冰天雪地里,劳动不一会就满身大汗。

  在安葬完所有烈士之后,向朝善向组织申请留下来为烈士们守墓,这一留就是3年。“烈士牺牲在朝鲜,埋在朝鲜,感觉蛮痛心。他们的父母怎么来朝鲜?我在这里为他们守墓,就当替家属多看一眼他们吧。”向朝善说。

  守墓的3年,向朝善主要任务是站岗守护烈士英灵,无论寒风凛冽,还是暴雨如注,他的身姿都是一如既往地挺拔。

  “在异国他乡站三年岗,寂寞吗?”

  “不寂寞,感到蛮好。他们是保家卫国牺牲的,为国家流的血。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哪有今天?”

  回答我的问题时,91岁的向朝善不假思索,几乎是用沙哑的声音吼出这话,身体随之前倾,差点从沙发上滑出来。

  优良家风

  “父亲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给我们很大影响”

  转眼到了1957年。

  当向朝善得知复员回国的消息时,他先是愣了一会,后偷偷跑到毛岸英墓前,痛哭不止。他舍不得毛岸英和牺牲在这里的战友,他舍不得这片他曾用青春热血守护的山河。

  2009年10月29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9周年和毛岸英牺牲59周年之际,向朝善和5名战友赴朝给烈士们扫墓祭奠。

  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时年77岁的向朝善和战友们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他们几个抱作一团,哭得稀里哗啦。”回想起在媒体上看到丈夫在毛岸英墓前和战友痛哭的视频时,何孝菊的泪水夺眶而出。

  在何孝菊眼中,向朝善是一个耿直、善良、勤快的人。复员后,向朝善在原巫山县大庙区做了22年区武装部长。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从家中走到大庙区下辖的红椿、大坪、大山等乡镇,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五六个小时。他经常走进这些地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民排忧解难。上世纪80年代,向朝善患上声带癌。手术后,他还是没有停下为老百姓服务的脚步。

  “外面再辛苦,他回到家还是看到啥子干啥子,剁猪草、挖红苕、挑水样样都干。”何孝菊骄傲地说,丈夫虽然当了干部,但从没穿过别人一双鞋子,从没抽过别人一根烟。

  优良家风,浸润子女心田。

  “父亲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给我们很大影响。”向朝善的二儿子向登亭是巫山县大庙初级中学历史教师。上世纪90年代初,向登亭曾有转行到城市打拼的想法,可遭到了父亲的当头一棒。向朝善叮嘱他:“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扎根山区,在平凡的岗位踏实工作,克己奉公。”

  向军是向朝善的幼子,现在重庆市地质集团从事地质找矿、地灾防治等工作。18岁时,向军追随父亲脚步,赴成都参军,后又常年战斗在高原,为祖国的测绘事业一干就是12年。转业回渝后,向军随重庆市地矿局205地质队在高原地区进行勘探工作。

  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人迹罕至,气候条件、生存环境都十分恶劣。向军说,是父亲一直教育他勇挑重担,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想着父亲三年如一日在异国他乡为毛岸英等烈士守墓的奉献精神,我们那点辛苦算得了什么!”在父亲奉献精神的感召与鼓舞下,向军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地质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向朝善长孙向挺也深受爷爷影响。“小时候,爷爷曾把他珍藏的毛主席像章送给我做生日礼物,这是他最珍视的物件。”向挺说,青年人也要把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儿孙们的奋斗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恰如向朝善一样,在用实际行动为理想“站岗”。

  是啊!“站岗”,已成为向朝善祖孙三代毕生的信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