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节县瞿塘峡,驻守地质工程师带着“蜘蛛人”在悬崖峭壁上安装危岩监测设备。(受访者供图) |
7月4日凌晨,风大雨急,新一轮强降雨再次降临重庆长江沿线的20多个区县。
夏刚和同事们还没从疲惫中恢复过来,又接到预警:其驻守的奉节等3个区县,4日晚到5日晚,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为红色预警。
作为市地矿局的一名驻守地质工程师,夏刚与20多位同事一起,连日来一直奔波于奉节的900余处地灾隐患点。千尺绝壁上,查险排危;陡石危岩下,转移群众。在三峡库区悬崖峭壁间,他们紧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像哨探一样预警应急,像尖兵一样攻坚克难,风雨越大、地势越险,越冲锋在前。
去年4月,市地矿局党委在全市建立了22个地灾驻守临时党支部。奉节地灾驻守临时党支部是其中之一,夏刚任支部书记,支部6名共产党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该临时党支部团结带领驻守地质工程师,风雨兼程护群众平安,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悬崖峭壁上的党支部”。
群众生命安全重千钧,一刻都不能松懈
7月3日晚,奉节县长江南岸暴雨如注。
“毛岭受没受影响?裂缝有没有增大?”夏刚时刻关注辖区各隐患点。位于羊市镇大淌村八组的毛岭滑坡属于岩质顺向滑坡,一旦出现问题,会危及11户35位村民的安全。
“不能侥幸,还是要去看一看!”当晚,夏刚带着叶江耀、汪杰,冒雨驾车来到了大淌村,与镇村干部一起排查。现场,暴雨冲毁多处农田,部分主干道出现滑坡。
戴头灯、打电筒,顶滚滚泥流而上。他们排查发现,隐患点出现局部变形迹象。他们立即通知镇村干部,并协助群众撤离。4日凌晨,村民被安全转移到安置点。
“他们和镇村干部一起冒大雨而来,黑暗中的山坡上,头灯和电筒来回闪耀,让我们很有安全感。”雨夜中的这一幕,让大淌村村民谭灯芳印象深刻。
入汛后,渝东北迎来一轮轮强降雨,洪水、泥石流频发。青年驻守地质工程师叶江耀、赵新、王硕,资深地质工程师夏刚、杨乐、汪杰、高洪等人,按临时党支部的安排,冒雨前往该县各地灾隐患点,巡查排查悬崖峭壁、危岩陡坎、乡村道路等,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奉节全县六成以上的地灾点都纳入了我们的排查范围。”夏刚说,对驻守一线的地质工程师来说,暴雨就是查险排危的战斗号角,“群众生命安全重千钧,一刻都不能松懈。”
雄奇的瞿塘峡、夔门,让奉节名声在外,成就了“诗城”美誉。但山河险峻,对地质工作者来说,却意味着不小的考验。有同事戏称奉节是个“地质灾害博物馆”——境内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全县有上千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全市总量的1/10。
每年汛期前,市地矿局都会组织地质工程师赴全市各地驻守,参与地灾隐患排查、助力防灾减灾。南江地质队、川东南地质大队和六零七勘察公司等3家单位,因技术过硬、装备精良、队员年轻精干,勇挑重担,长期驻守奉节。他们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成功预警了奉节县竹园镇枫香坪崩塌等多起险情,还积极参与三峡库区危岩防治,保障了长江黄金航道安全。
成功预警救了13名群众,很有成就感
“由于我们的成功预警,让13名群众及时脱险,很有成就感。”说这话的是驻守地质工程师李思。
时间回到5月5日。当天上午,奉节县竹园镇九龙村群测群防员胡灸林在巡查中发现,枫香坪上方陡崖岩石崩落并伴随小岩块掉落。她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镇里和奉节地灾驻守临时党支部,夏刚当即叫上李思赶赴现场。
到现场后,他们结合持续降雨气象预警信息,作出“危岩崩塌突发性强,该区域发生地灾的风险性大,极有可能发生崩塌”的科学研判,并立即给出“划定危险区设置警示线”“组织撤离影响区内群众”“未除险前不得回流居住”的应急处置措施建议,得到当地政府采纳。
与此同时,两人每天轮流蹲点,并以“无人机+人工巡查”方式定时对陡崖全覆盖巡查。5月7日上午,岩体从200米高度崩塌而下,总方量达50立方米。因监测预警及时,应急处置得当,影响区内的6户13名群众无一人伤亡。
“我们细心一点儿,乡亲们就会多一份安心。”每到汛期雨夜,夏刚和他的同事很少能睡个完整觉,床头始终摆放着工作服、地质包等用品,随时准备往外冲。
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这是支部驻守地质工程师们的日常。正是这些常态化工作,让他们一次次成功预警。
也是在5月初的这场大雨中,正在“防区”巡查的叶江耀突然接到消息:甲高镇合营社区黄家湾滑坡体有变形迹象。凌晨1点,滑坡体附近发生局部滑塌,道路受阻。叶江耀打着电筒,飞奔近1公里到现场。经专业判断后,他建议立即撤离周边3户村民。
村民刘选仁不愿走,叶江耀冒险拉着他到滑坡区实地观察险情。看到布满裂缝的岩体后,刘选仁同意搬离。事后,叶江耀又建议当地政府加快推进居民永久搬迁,“这里坡度陡,变形较为强烈,降雨稍强就有可能诱发滑坡失稳,不能让群众总是提心吊胆。”
这样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临时党支部负责的有900多个。
为全力守护群众安全,临时党支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利用排查空隙,对镇村干部和群众开展地灾防治宣传、普及地灾防治知识,进行相关应急演练,培训具有一定辨别能力的群测群防员2000多名。
在引导村民学习的同时,临时党支部更加注重自身能力建设,聚焦观念现代化、地灾防治实战化、管理扁平化等,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着力提升支部领导力组织力,积极引入地灾防治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深化“人防+技防”理念,与业界知名高校联合举办培训,引导党员争做行业工匠,提升地灾防治质效。
悬崖绝壁上,像“蜘蛛人”一样作业
地灾既要“防”也要“治”。
夔门瞿塘峡,两岸壁立如削。近年来,因消落区水位升降影响,加上长期风化溶蚀,形成了多个危岩。这些危岩一旦崩塌,将严重威胁长江航道和沿江城镇的安全,必须进行严格监控和治理。
今年4月,临时党支部参与到瞿塘峡危岩整治项目中,驻守地质工程师们和专业“蜘蛛人”一起,攀上夔门的垂壁,开展前期地质调查,安装监测设备。
“我们主要负责前期踩点和现场协助,也需穿戴专业装备,像‘蜘蛛人’一样悬吊作业。”夏刚说,作业中,他们贴近崖壁,近距离观测调查危岩裂隙发育和孤石、悬石分布,为“蜘蛛人”后续操作提供基础信息和现场指引。
今年36岁的孙峰是一位专业“蜘蛛人”,他和工程师们在悬崖峭壁间协作战斗了近两个月。“工程师先踩点摸排,再引导我们接力安装设备,每天推进一个区域。崖壁垂直超过100米,普通人看一眼都会腿软,更不用说悬吊作业了。”
高温下工作,容易中暑和脱水,大家就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液;崖壁上避无可避,大家只能顶着烈日赶进度,每天乘船一同进出峡谷,接力在崖壁上下作业,工程队每个人都晒黑了脸、晒爆了皮肤。
“跟着‘蜘蛛人’师傅实战作业学习,如今,恐高症没了,腿也不抖了,‘飞檐走壁’技能更娴熟了。”驻守地质工程师们幽默地说。
“是能打硬仗的‘蜘蛛人’,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年初才加入派驻队伍的叶江耀感慨地说,远离主城、难以照顾家庭,没有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工作真干不下来。虽然工作中每个人都像超人一样拼,但面对家人总是充满愧疚。驻守中,大家形成了默契,很少提及具体困难。
“工程师们想到的、想不到的,我们都要考虑到。”市地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驻守地质工程师的具体情况,临时党支部成员所属单位分别从待遇保障、职业优待、评优优待等方面,出台系列保障措施,推动定期轮换,确保驻守人员无后顾之忧。
目前,通过危岩体自动化监测、“无人机+人工巡查”等方式,驻守地质工程师已完成47处监测点的设备安装,在长江瞿塘峡段构筑起“人防+技防”的地灾监测预警体系,为保障长江航运安全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