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 笃定前行
第0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奋楫扬帆 笃定前行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楫扬帆 笃定前行
重庆渝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绿色工厂建峰化工

  弛源化工装置区

  映天辉DCS控制室

  绿树掩映的卡贝乐

  长风化学装置区

  核心提示

  高性能合成树脂、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合成纤维、特种弹性体、纳米化工材料……近年来,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一系列化工新材料,能够充分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轨道交通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化工产业一直是重庆的传统支柱产业。2020年12月,瞄准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方向,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将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形成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组建重庆渝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成立以来,重庆渝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始终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整合优质资产、优化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个个创新成果、一批批优秀人才,夯实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之基,全体渝化人则以改革者、创新者、奋斗者的姿态,书写出一篇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整合优质资源

  打造转型升级新平台

  “与传统材料相比,化工新材料具有质量轻、性能优异、功能性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发展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旺盛。但是,由于化工新材料产业在生产和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只有抵御风险能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大型集团才能承受。”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化医集团”)主要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主题定位,由于行业上下游关联度强,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有利于产品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有利于产业链与价值链、创新链结合,打造聚集效益明显、竞争力强、产业结构优、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因此,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重庆化医集团这样的大型国企必须完成的一场变革。

  2020年12月,重庆化医集团充分发挥自身在化工行业领域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借力重庆千信集团有限公司国有资本重组平台,与千信集团、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重庆渝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渝化新材料”),整合集团化工板块优质资产,优化股权结构,“夯实存量、发力增量”,打造具备强大发展潜力和新产品投放市场的优质化工企业。

  成立伊始,依托新公司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和平台优势,渝化新材料立即按下项目投资建设“快进键”,开展产业链论证,积极考察各个园区,为“十四五”规划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渝化新材料全年完成股权投资11项,共计金额43.8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2.83亿元,利润总额20.12亿元,税费5.93亿元。所属企业长风化学位于长寿经开区的整体搬迁项目1.1期成功投料试车,建峰浩康2万吨/年环保阻燃型醚化蜜胺树脂扩能项目建成投产。开展BDO一体化项目、氟氯一体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及选址工作,推进废盐综合利用联产20万吨/年烧碱、3.5万吨对二氯苯、2万吨PPS二期、1万吨碳酸亚乙烯酯、10万吨碳酸二甲酯、6万吨PBAT等重点项目前期论证。

  2022年,渝化新材料全级次完成投资28.76亿元,合成氨驰放气循环利用项目生产战略物资电子级氦气、15万吨硝基复合肥实现机械竣工,利用化工尾气制取20万吨/年合成氨循环经济项目、6万吨三聚氰胺节能改造项目、2.5万吨苯胺项目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6万吨PBAT/PBS、5万吨DMC、二化尿素节能技改项目及焚烧炉环保节能改造项目完成立项审批,9个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超过22亿元,新增产值32亿元,利润3.5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3.49亿元,利润总额16.18亿元,税费10.16亿元,连续两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和营业收入“双百亿”目标,未发生一起安全环保、职业健康事故。职工平均工资13.29万元/年,一线员工平均工资11.27万元/年,两年增长近30%,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7.15万元/人,员工积极性、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渝化新材料实现了资源、人才、技术、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企业之间供应链的互补与匹配,既加快了重庆化医集团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将为实施和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落实满产满销

  实现降本增效新目标

  走进渝化新材料所属企业建峰新材料弛源化工的高效化工有机溶剂制造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各种产品生产有序推进,大数据技术在生产环节得到广泛应用,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个获得官方认定的“智能工厂”,产品产销两旺,每天都在快速成长。

  近年,由于主要原材料天然气等供应不足且价格上涨因素,使企业发展面临诸多考验。如何汇聚核心力量推动生产经营工作达到既定目标,成为渝化新材料面临的重要课题。

  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后,渝化新材料决定,提升生产能效水平。2022年,在重庆化医集团的领导下,渝化新材料统一思想,落实“满产满销”理念,开拓采购渠道,保障原材料价格和供应稳定,坚决推进能耗双控,全力以赴保障生产,同时抢抓市场机遇,产销两端共同发力,以最大产出向市场要最大效益。

  生产装置整体开工率92.50%、负荷率93.85%,20套主要生产装置中有9套装置负荷率超过95%,通过强化内部装置管理、踩准市场购销节奏和柔性化共线生产等措施,实现了主要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所属建峰新材料一化合成氨装置实现A类长周期运行316天、二化装置实现A类长周期运行328天、常压三胺装置实现A类长周期运行141天,刷新历史记录;卡贝乐甲醇装置运行时间达到321天,刷新装置运行记录……据统计,2022年,渝化新材料全年完成产品产量392.3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9.51%。17个重点化工产品中有11个产品保持同比增长。

  在销售端,2022年,渝化新材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情况,供、产、销一体化协调联动分析,及时调整采购周期、合理调配生产组织方式和优化产品营销策划方案,全年实现主要产品销售量同比增加11.02%。企业紧紧抓住市场宏观带来的利好,以增加销量换取产品边际效益最大化,长风化学二苯甲酮产、销量分别同比增加42.85%、29.13%,均创历史新高。

  降本增效,是渝化新材料落实“满产满销”的“重头戏”。2022年,渝化新材料始终坚持“算了干”和“干中算”的成本控制理念,精打细算、精益管理,从生产运行、装置技改、市场经营、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发力,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共计85项,累计实现降本增效总额4.09亿元,完成年度总目标的340.83%。

  一连串数据,是渝化新材料交出的一份年考答卷,这是一张令人振奋的成绩单,也是企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真实注解。

  实现生产经营绩效大幅提升的同时,渝化新材料主动作为,加大安全生产及环保工作投入。截至2022年底,渝化新材料累计投入4.04亿元,全面完成涉及企业厂区整体搬迁、危化企业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内控制室、交接班室的搬迁和升级改造,同时加大老旧装置、重大危险源、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工艺安全技术更新,解决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圆满完成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清零”目标任务。渝化新材料以车间班组达标创建为抓手,督促各企业全面加强安全环保基层基础管理提升,强化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安全专业队伍素质,建峰新材料率先试行“两单两卡”安全管理,其经验在全市危化行业全面推广。各危险化学品企业均严格保持二级安全标准化有效运行,并分别通过环保“诚信企业”认定和职业健康“健康企业”达标创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目前正积极推动“互联网+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并持续推进装置智能化、自动化改造,以进一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实现渝化新材料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构建创新体系

  汇聚科技研发新动能

  化工新材料,一直是高技术竞争的重要领域。

  2021年12月,科技部传来消息,渝化新材料所属企业重庆化研院的特殊功能聚合单体项目入选国家科技部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项目”。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化工产业链。该单体可应用于重防腐、电子化工、光刻胶、高端油墨等多个领域,推动化工产业链进一步提升附加值。

  近年来,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整体步入高技术引领、产品迭代速度快、产业规模和需求不断扩大的阶段,低端的、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结构,已经很难抵御激烈竞争下的市场风险。

  渝化新材料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把科技创新视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运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要切实解决好科技人员引进培育及资金投入、科研管理等一系列事关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汇聚科技研发新动能。”渝化新材料主要负责人表示。

  于是,渝化新材料大力推动“1+N”伞型研发创新体系构建。“1”是指以化研院为主导,以天然气化工技术开发应用为主线,主要承担集团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新产品开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等职能。

  “N”是指各企业以现有产业链为基础,发挥特殊因子、特色反应的优势,围绕强链、补链、扩链,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种类、装置运行优化、工艺流程再造等研发创新活动。在分工协作基础上,推动化研院将研发触角延伸到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促进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构建以化研院为引领,企业各具特色的“1+N伞型”研发创新体系。同时,渝化新材料立足市场需求,分别组建了工程室、工作室、实验室,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搭建平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在“1+N”伞型研发创新体系中,“1”的作用极为重要。渝化新材料成立以后,第一时间关注到化研院在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立即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引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对现有研发方向、机构、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在小试研发、工程转化、产业孵化、技术咨询等领域稳步发展,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2022年3月,重庆化研院入围新一轮“科改示范企业”名单,在国务院国资委完成《“科改示范行动”改革方案及备案台账》(2022-2025年)备案,2021年“科改示范行动”评估结果获评良好,2022年评估结果获评优秀。

  数据显示,2021年渝化新材料研发投入1.84亿元,投入强度1.8%;2022年研发投入3.5亿元、投入强度3.3%;研发投入持续加强,两年研发投入共计5.34亿元;两年完成专利授权191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新建实验室9个、工程室4个、工作室16个,实现工业企业创新工作室全覆盖;2家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6家企业获得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成功创建11个数字化车间、3个智能工厂。

  高度的重视和持续的投入,让渝化新材料的创新活力更加澎湃。随着“1+N”伞型研发创新体系构建深入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天然气化工新材料、氯碱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两年来共完成聚谷氨酸增效尿素、丁醚化582-60氨基树脂、N-乙烯基咪唑等16个新产品上市销售,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达59.7亿元。

  接下来,渝化新材料将继续打造“科学—技术—产业”的完整创新链,逐步形成“智慧化运营平台、专业化投资平台、高效能融资平台、高水平创新平台”,在重庆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国企担当作用。

  精彩的答卷,在奋斗中书写。重庆化医集团主要负责人表示,重庆是工业大市,化工产业在重庆经济中的地位突出,但总体规模小偏基础化工,转型升级之路任重道远。2023年是重庆化医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渝化新材料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重庆化医集团向业务收入、资产规模“双千亿”级企业奔赴的过程中,以渝化新材料为“主力军”化工板块,将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与改革创新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加快吸引集聚优秀人才,创建技术优势,全力实现“十四五”产值翻番,助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

  陈磊 图片由渝化新材料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