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充分体现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强化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如今,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而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务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专业支持、驱动引领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从城市到国家的整体教育质量,是必然要求也是必然选择,能否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中,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智力支撑”作用,考验着地方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教育智库”的识变之智与应变之策。
立足智囊团、思想库、设计师、领头雁、宣传队“五大定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应聚焦当前教育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科学研究,让一揽子谋划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让一大叠方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让一系列言论转化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共识,最终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好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一国一域的教育发展,决策至关重要。作为党和政府的“外脑”资源,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在教育决策事前、事中、事后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要把握教育变革大形势、大趋势,积极开展市情教情调研,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创新决策咨询服务方式;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党委政府发展战略需要,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教育领域的理论、思路、策略、方法等智力支持;一方面要积极融入教育决策全过程,不仅注重问题界定、政策议程设置、内参撰写等前端环节,同样注重参与政策实行、效果评估、反馈修正等后续环节,将决策参谋职能贯通于教育决策“全链条”。
二是做好探索教育规律、丰富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教育涉及面宽、关联度大、综合性强,探索教育规律、丰富教育理论,既要立位在“高处”,系统开展教育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新时代教育理论体系等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也要聚焦在“实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针对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预判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更要研究在“深处”,注重历史动态追踪研究,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还要放眼在“宽处”,加强国际比较实证研究,提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和解释力的学术见解和理论主张。
三是做好开发教育策略、指导教育实践的设计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发挥智库作用进行归纳整理、谋划设计、跟踪问效。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指导,从服务区域教育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等多个维度,统筹战线力量加强教育策略和实践研究,做好总体规划;其次做好教学管理指导,指导学校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助力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精准科学的落地方案以及高层次的学术支持;最后做好育人实践指导,强化教材实施研究和教学改革指导,准确把握教材设计的指导思想、育人目标、结构体系、实施策略,同时聚焦教学难题、介入教学实践,帮助学校摒弃教学弊端、提升教学境界。
四是做好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领头雁。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提升育人团队质量,强化教师发展引导,助力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二是解决教育发展难题,紧盯学科前沿,强化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利用普通高中促进计划、雏鹰计划、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培养项目、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等重要抓手,深入推动课程改革,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提高教育评价质量,强化教育质量评价,完善过程检测、数据分析、问题诊断、教学改进机制;提高薄弱学校育人质量,精准发力教育扶贫,以“一个结合、五大计划、五同步策略”为主要内容的“155”帮扶思路,帮扶薄弱学校实现教育质量有效提升。
五是做好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宣传队。教育智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安全阀”的作用,过硬的学术研究能力、政策分析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决策服务能力成为教育智库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优势。一是坚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客观回答现实问题,为教育决策建言,为社会公众释疑,真正实现“以智咨政”“以智启民”“以智促治”等职责功能;二是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改变公众对于教育问题的认知观念、思维逻辑以及行为方式,使公众的行为与表达更趋于理性化,进而达到影响舆论走向的目的,教育智库也在引导舆论、更新观念的过程中成为教育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离不开”的新型智库。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