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科研工作紧扣教育教学一线 |
核心提示
《2022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PAP研究报告》从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3个层次,对全球教育智库进行评价研究,含金量与权威性广受认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继2019年之后再度上榜,荣登中国教育智库第三名。
整个榜单强者云集,市教科院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且站在前列?“六大行动”正是制胜关键。市教科院围绕高素质人才培育、高水平项目牵引、高效能教研转型、高标准平台建设、高质量成果转化、高效率协同创新“六大行动”,“智引”教育科学研究一路“向新”,朝着“建设成为定位明晰、特色突出、运转高效、成果丰硕、作用凸显的高水平省级新型教育智库”的奋斗目标,为教育决策“献计”、为教育研究“献智”、为教育发展“献力”。
高素质人才培育行动
引进、培养、使用 “三招”聚才兴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
“高素质人才培育行动”以人才兴院强院,广开引贤纳才之门,通过公开招聘、考核招聘、遴选调入、比选调入等多种方式,每年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10人左右,保持队伍整体稳定的同时逐步优化学科、专业、年龄结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35人。
人才引进质与量并举、才与能兼备,市教科院不仅把人才“引进来”,更要“育起来”,培厚人才发展土壤,通过建立工作室、委托重大项目、高层次研修、外出访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等方式打通成长成才“快车道”,让“名师”“大家”不断涌现出来,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重庆市名师5人。
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市教科院实行“揭榜挂帅”制度,让重大项目、重要岗位成为人才的“实战场”与“历练台”,聚才兴业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1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多名教科研人员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
高水平项目牵引行动
培育、立项、破题 “三步”开辟新局
项目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抓手、坚实支撑,“高水平项目牵引行动”紧扣培育、立项、破题三个步骤,不断提升项目“谋”的水平、“研”的深度、“服”的能力和“落”的速度。
每年,市教科院围绕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围绕教育中宏观政策研究,围绕教育发展研究前沿,培育孵化一批院内重大、重点、一般研究项目,累计立项国家级项目13项,在全国省级教科院中名列前茅,省部级课题达到近200项。
在此过程中,团队组建、经费支持、资源配置等研究保障如甘霖一般滋养项目“拔节向上”,长势过人的优秀项目将冲刺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结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培育立项,奏响序曲。智库建设在开题中开局、破题中破局,通过院级领导挂帅、多部门协作、院内外协同研究的方式,催生出一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政府发展研究奖、社科成果奖、教学成果奖80余项。
高效能教研转型行动
理念、任务、方式 “三行”与时俱进
教研转型既是自我更新的需要,也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效能教研转型行动”从难点堵点中寻找转型方向,推动教研理念、教研任务、教研方式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
理念先行是教研转型的第一步,“五个转变”折射出宏观视野和深刻见地,包含从研究以教为主转向研究学教并重,关注经验惯例转向基于事实数据,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全面育人,关注教材教法转向关注教学全要素,关注统一性教学要求转向个性化服务。
任务并行是教研转型的第二步,市教科院从课程育人实践、教材实施研究、教学改革指导、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发展指导5个维度,践行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比如在全国率先研制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指导意见,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双减”十大案例之首。
方式创行是教研转型的第三步,教育智库“换羽新飞”,优化主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帮扶教研等五种教研形态,每年开办200余场活动,邀请专家大咖共襄教研盛宴。
高标准平台建设行动
研究、数据、资源 “三类”提档升级
教育科研平台是突破研究前沿和关键核心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高标准平台建设行动”着力建设教育科研平台集群、教育科研数据平台、教育科研资源平台,充分聚能、释能、赋能,激发教育科研创新裂变。
按照逐层逐级孵化的方式,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平台“破壳而出”,构建起“教育部—市级—院级”多层级研究平台集群,设立了1个教育部研究平台“教育部(重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司局级研究平台“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研基地”,13个市级教育科学研究平台。
与此同时,教研科研智库成果积分管理系统、教育科研数据库系统等数字系统助力平台提档升级、扩面增效。市教科院建成“重庆云课堂”“云教研平台”“优质资源库”三位一体的教研科研资源共享支持体系,形成“市级教研机构统筹设计+区县教研部门协同建设+基地学校研发共享”的资源开发新机制,研发出1万多节优质课程(微课)资源赋能全市教育发展。
高质量成果转化行动
政策、理论、舆论 “三面”释放影响
成果转化是教育科研的核心目的,是教研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一步。为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高质量成果转化行动”将成果浸入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以期提升智库的决策贡献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
成果转化一方面做到“顶天”,积极参与咨政活动,助力完善政策设计和战略实施,每年向上级党政机关提交报送调研报告、资政报告30余篇,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50余次;一方面做到“立地”,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加强学术研究,每年发表论文超过100篇,累计出版著作近200部,参与编写国家、地方教材100余册,用理论哲思回答好实践之问。
成果转化更要做到“亲民”,多渠道推介研究成果,有效引导社会对新时代教育理念、教育改革及教科研工作的认识,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为舆论,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
高效率协同创新行动
院内、市内、市外 “三方”扩容扩能
协同创新是教育智库的合作生态,“高效率协同创新行动”扭转“单打独斗”和“独坐书斋式”的研究模式,联动院内、市内、市外三方资源,积极推进资源对接、协同创新、信息共享。
院内上下“一条心”,构建起跨部门、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机制,比如初教、中教、职教、高教联合攻关推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小学15个学科的教研员合力研制“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市内协作“一家亲”,全市教科研战线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要素充分整合,与西南大学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数字教育研究院等。
兄弟省市“一起拼”,省际教科研交流协作互动频繁,市教科院主动将教科研工作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协作等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强强合作、共同发展。
春潮澎湃起,扬帆正当时。市教科院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支撑效能,以“智”促“治”、以“智”创“质”、以“智”谋“志”,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研科研队伍、产出一批高水平项目和高质量成果、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研究平台,以智库建设开拓更生动的教育实践、更深邃的教育思考、更广阔的教育世界。
赵文朝 冉霞 刘勇 图片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