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十一日,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地质灾害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对数字三维地质沙盘迭代升级。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
六月十五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地质工程师邱梦(左一)向同事介绍三峡库区地质综合治理情况。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
主题教育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狠抓思维能力提升,把耕地保护作为“国之大者”,以数字化赋能耕地综合监测监管,严管全市“责任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防地质灾害风险,筑牢安全防线
“‘欲事立,须是心立’,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近日,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开设的“主题教育进行时”专栏中,一名主题教育读书班学员这样写道。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牢牢把握理论学习主线,狠抓思维能力提升,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想问题、办事情。并在主题教育中进一步重构业务框架、监测标准和运行机制等,以数字化赋能,建立耕地“一本账”,防好地灾风险,用实际行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开展“四学联动”,切实以学增智
以学增智,学是关键。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以“四学联动”机制抓实理论学习,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四学”的第一个方面是突出个人自学。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聚焦主题教育指定的学习材料,组织党员、干部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共149页7.9万余字,印发系统单位深入学习。
二是办班集中深学。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局领导班子的读书班,组织4次分组讨论和1次大会集中交流。并分3批次对局管干部开展专项培训,集中辅导讲学、加深理解领悟。
三是开展专题研学。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开展深学细研。并组织全市规划自然资源系统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征文研讨,做到常学常新、常研常得。
四是抓实支部促学。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党员每月集中学习交流。并在局“两微一端”开设主题教育专栏,发布优秀理论文章18篇、读书班学员心得体会、调研信息等39篇,带动系统党员干部自觉领会新思想、走好新征程。
善于把握事件的规律性,构建耕地保护闭环式监测监管模式
在涪陵区马鞍街道两桂社区四社,有一块形状狭长的耕地。它的面积约为65亩,坡度在15度至25度之间,是一块种植粮食作物的旱地。目前有2名承包权人,网格巡查员为林立明。
这些详细的信息,就像耕地的一张“信息卡”。通过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下属的市调查监测院开发的“渝耕保”调度指挥系统,上述信息可以“一键直达”,且附有地块的卫星遥感影像。
“类似的耕地图斑(即附有编号的耕地地块影像)全市有400多万个,平均面积在6亩至7亩之间。”市调查监测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的耕地红线为2664万亩,每一亩耕地都宝贵。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必须及时监测、及时处置。
过去,耕地监测有卫星图片执法、常规监测、耕地专项监测等多种方式,往往出现各级各类监测监管工作“单打独斗”的情况。
以卫星图片执法为例,自然资源部每年都运用卫星发现地表变化,监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但执法结果往往在次年年中才公布,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时,耕地很可能早已流失。
又如,区县在发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时,需要核查举证。过去,如果核查举证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就需要多次重复举证,客观上给基层带来了一定负担。
在主题教育调研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深入一线,发现了上述难题。因此,该局结合数字化赋能,对监测监管系统进行了优化。
目前,依托“渝耕保”调度指挥系统,各级管理者可以在系统的“指挥调度中心”查看全市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情况;依托系统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耕地网格员可以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拍照上报;系统的“管理中心”可以让各级部门处置耕地相关的审批业务,而村民、企业等也可以通过“耕地红线自检”来自查自建房、产业用房等是否占用了耕地红线,整体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坚持党建统领,全力防范地质灾害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国之大者’,全力防风险、保安全,坚决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
近日,全市480名地灾驻守工程师都收到了一封倡议书。这是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发出的倡议书,倡议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地灾防治驻守地质工程师队伍。
对于倡议书,30岁的地灾驻守工程师邱梦深有感触:“只要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苦点累点也值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邱梦已连续4年驻扎地灾防治一线。今年,他负责开州区3个乡镇的60多个地灾点的巡查、监测、预警等工作。
5月底,全市遭遇连续强降雨。邱梦在巡查开州区巫山镇张树坪时,发现降雨造成了几处小崩塌。经及时会商,他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及时疏散5户15名群众到临时避险点,避免了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那一天,邱梦从早上7点多一直忙到晚上接近10点。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针对监测预警精度提升,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正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指导下,牵头构建数字三维地质沙盘,迭代升级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系统,今后可在“一屏”内完成灾害情况展示、人员物资调度等,逐步实现地质灾害数字化“智治”。
下一步,还将打造“地灾智治”数字场景,开发“地灾智防”App和小程序,形成灾害智管、风险智判、决策智辅、源头智控四大场景,实现灾害一屏掌控、人员物资一屏调度,构建灾害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其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把“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作为重点选题、深入开展调研。近期已组织5支市级地质专家团队、14支驻守地质队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县深入巫山、巫溪、奉节等地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梳理排查危岩地灾隐患,制定《重庆市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总体方案》,推动做好地灾防治工作。
与此同时,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还大力实施“大学习大调研大服务大落实”行动,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深入一线寻找问题解法,总结有效经验。例如,重庆现有777处历史建筑,其中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主题教育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组成专题调研组,挨处跑、挨个看,掌握一手情况,做好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后半篇文章”。目前,调研组首批摸排出26处闲置历史建筑,发现了缺少资金、产权复杂、交通不便、活化利用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后续将推出规划创新、出台配套制度、简化审批管理流程、数字化建档存档等方法,稳妥推进闲置历史建筑盘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