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荣昌特色农产品展区,参会嘉宾正在观展。记者 刘旖旎 实习生 辛飞 王海贝 摄/视觉重庆 |
|
6月13日,梁平高新区奇爽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对预制菜产品进行包装、封边。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
6月15日下午,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举办了5场沙龙,主题分别聚焦中药材、果蔬茶、肉蛋奶、火锅,以及金融、品牌、物流赋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
来自市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汇聚一堂,交流经验,直面短板,为重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优势
重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
沙龙上,不少嘉宾表示,中药材、果蔬、肉蛋奶、火锅等作为重庆特色优势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重庆市神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泽辉表示,他们看中巫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将依托当地淫羊藿、川党参等原料药材开发保健药品,创建新型中药产业链体系,未来力争打造出更高产值的产品。”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曾凯芳说,果蔬产业是重庆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已形成“三带三级”产业布局,蔬菜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柑橘、榨菜、水果等特色产业规模达到1455.3万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
在“国际柠檬之都”潼南,柠檬种植面积已达到32万亩。檬泰生物科技中心主任孙仕桥表示,依托产业优势,该中心创新“一果六分离”技术,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套干湿两用柠檬果胶生产线,柑橘精深加工技术被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柠檬全果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会嘉宾表示,近年来重庆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品牌树立等一系列措施,涌现出“涪陵榨菜”“永川秀芽”“汇达柠檬”“恒都牛肉”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它们同样是重庆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重要基础。”
“全国火锅市场上升空间巨大,未来合川将立足重庆‘中国火锅之都’的优势,把火锅食材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2027年实现火锅食材产业产值24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600亿元。”合川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短板
食品加工率、产能利用率还不够高
沙龙上,嘉宾们也立足实际,针对目前我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以果蔬产业为例,目前发达国家的果蔬有40%—70%用于加工,食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且已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自动化生产。而我国果蔬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10%左右,食品加工率约40%左右,果蔬加工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重庆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正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和上升期的预制菜及净菜产业,应是重庆特色果蔬加工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曾凯芳建议,重庆应从冷链物流、农村电商、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预制菜产品研发等方面发力,聚焦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提升果蔬加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助力全市特色果蔬加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专家陈红跃表示,目前我市猪肉加工存在三方面短板:一是虽具备加工能力,但产能利用率仅有50%左右;二是猪肉加工企业较多,但缺乏领军企业;三是猪肉初级加工较多但精深加工比重低,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他建议,在工业园区或农业产业园区布局精深加工,打造主导产业、主导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加强科企联合,重点攻克精深加工领域关键技术,特别是熟肉制品、发酵肉制品的技术攻关和副产物加工技术等。
此外,与会专家和企业家们还提出了加强畜禽地方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强茶叶加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运用、建设柑橘高标准原材料供应基地、构建火锅食材全程溯源体系等建议,为我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未来
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设立10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基金、实施“爆品”打造计划、加大头部龙头企业招商支持力度……沙龙上,嘉宾们也谈到了重庆最近出台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黄金十条”政策,其释放出的积极信号让大家对未来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孙仕桥表示,潼南下一步将启动“柑橘全产业链复制计划”,在国内柑橘盛产地复制30家果胶加工中心,打造世界最大的柑橘类果胶中心集群。还将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将先进加工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提高中国果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我们将继续加大荣昌猪保护、利用和开发环节的研发投入。”琪金集团董事长林其鑫称,下一步将与市畜科院、国家生猪创新中心加强技术合作,加快培育出既保留地方猪优良特性又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又具备外种猪生产效益的荣昌猪新品系,通过成果转化奠定行业竞争力。在猪肉加工上,计划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研究院建立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出加工拳头产品,加快荣昌猪由重庆市场领先品牌向全国一流品牌迈进。
国药太极总经理俞敏说,未来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临床疗效为中心,着力突破中药资源、智能生产、整合营销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跨区域、全产业链、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助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