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入地接湘黔两省边界的秀山,但见远山如黛,平原辽阔。在梅江镇兴隆坳村樱花茶山最高处,我们极目四望——
眼前,馒头似的小山包上,遍种半人高的茶树。绿浪翻卷的茶山,成了头戴尖顶斗笠采茶工的乐园。上山的道路旁、弯弯曲曲的田坎边,盛开着一株株或粉红、或玉白樱花的树。清风送爽,飘来春茶采摘过后的芬芳。远处,青绿由淡转浓,渐至墨绿,向远方延展,直入烟岚云岫深处。
兴隆坳,生机盎然,气象万千。
去年五月,我们来这里调研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兴隆坳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情况,没料到途中遇雨。幕天席地的大雨,把我们阻隔在园区入口处的规划展览馆内。大家注目于墙壁上的总规划平面图。深入基地探寻的脚步,终止于“下次再来”的遗憾之中。
于是,一年之后,我们再次来到牵挂中的园区调研。资料准备过程中,我们知道,仅农发行秀山支行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重点建设基金,支持园区建设资金就达1695.21 万元,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基地建设、茶苗购置、技术服务等方方面面。
金融引来活水灌溉。兴隆坳,便是希望的原野。
乡村振兴的大旗,在这片沃土上迎风招展。在各方支持下,园区“一寨五园”初具规模,马鞍山苗寨、茶博园、油茶科普园、农事体验园、水果采摘园和花卉苗木园已经开门迎客。同时,启动了总投资上千万元的樱花茶园景观提升建设项目。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渐成四面八方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
沿着铺了柏油的樱花大道,我们信步走进园区内的马鞍山苗寨。
寨子不大,清爽、干净。偶尔见到三五村民的身影,均是忙忙碌碌匆匆而过。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中,疯跑着几个玩耍打闹或做游戏捉迷藏的孩子。简朴如斯的乡村生活,大写着无拘无束的快乐。
传统的苗家吊脚楼消失了,青瓦白墙的现代民居掩映在绿树修篁之中。苗寨前端,竟筑有数幢豪华气派的独立小洋楼。
在大门洞开却不见人影的民居院坝前,耸立着一棵威风凛凛的巨树。好奇心驱使,同行的六个成年人走上前去,手拉手合抱,方可拥树干入怀。至少有三十来米高的笔直树干上,遍布着厚厚的褐黑色的粗糙树皮。主干之上,旁逸斜出的虬枝遮天蔽日,织就一树浓荫,营造出森严气象,护佑着田园人家。
一县林业局人士说,这棵被当地人称为“猴栎树”的钩锥古树,树龄至少在三百至五百年以上。不远处的另一户农家院坝上,一棵亭亭玉立的枫香大树进入我们的眼帘。树的脚下,平铺一层厚厚的黑色海胆一样的果实。端详树上铭牌,又是三百年以上的古树。树冠之上,鹅黄新叶吐翠,生机勃发。枫香树旁,一方私人营造的鱼塘碧波荡漾,数十尾五颜六色的锦鲤在碧浪中游曳嬉戏。
有年轻人在民居院墙前合影。院墙之上,彩绘新二十四孝图。“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上网”“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看来,朴素的家风建设,摆上了兴隆坳人教化子孙的案头。
告别生态苗寨,重新走回樱花大道。巧遇园区茶叶加工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路边草棚收购新茶。腰围包袱、背着背篓、手提竹篮的老老少少,在收购点前自动排成长队,喜滋滋地交售他们的劳动果实。这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自然而然成了园区的打工人。
同事告诉我们,春茶采摘时节,村民们可以自由进入茶园采茶。勤快手巧的村民,一天可摘上四五斤新茶,傍晚时分交给茶叶加工中心,一百元左右的收入就揣进了腰包。茶叶加工中心为此每年要付出劳务支出近三百万元。针对这个“商机”,银行开始对接园区的“茶文旅”项目,预计今年6月,能够完成授信一亿元……
真好啊!人勤地不懒,春来兴隆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