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九日,武隆区江口镇黄草村,驻守地质工程师正在陡磊子滑坡变形区内查看GNSS地表位移监测设备运行情况。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当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重庆武隆“5·28”陡磊子滑坡避险入选。自2021年起,重庆已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地灾成功避险十大案例。
预警处置及时
滑坡灾情无人员伤亡
2022年5月28日19时,武隆区江口镇黄草村斗砻子组陡磊子发生滑坡灾情,滑塌方量约50万立方米,造成在建重庆至黔江高铁站前八标段肖家湾隧道出口损坏,施工材料堆放场及施工便道被掩埋。由于预警处置及时,居民及施工人员共358人提前撤离,无人员伤亡。
这次滑坡最初的迹象出现在2022年5月19日。当日,村民杨晓林冒雨到镇上反映情况。
“我家的堂屋地上裂了条口子,大约有指头宽,是不是前几天院坝会说过的地灾?”杨晓林问镇政府工作人员。
这一消息立即被反映到武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陈江涛、江口镇政府工作人员、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地质队驻守地质工程师陈志荣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踏勘。
现场勘查后,他们发现这是一个总体积达96万立方米左右的滑坡,纵长约400米,横宽约300米,滑坡下方居住着3户居民,附近还有上百名施工人员。
陈志荣初步判定这是一处顺层岩质滑坡,危险性较大。他果断建议当地政府疏散居民,立即停工。这一建议被武隆区采纳。
GNSS、InSAR等技术
为地灾预警当“哨兵”
很快,居民和施工人员撤走,技术设备进场。
一批外表如同“小电杆”的GNSS(地表位移)便携式地灾监测设备被安装在滑坡区域附近,实时采集、传输地面数据。
南江地质队武隆区技术团队运用卫星遥感识别滑坡区变形范围、地面雷达实时监测滑坡位移量、无人机航测测绘滑坡的整体地质环境,再结合GNSS、全站仪及人工监测精准定位,对滑坡体实施24小时全方位监测。
2022年5月19日至5月27日,“四重”网格员全天值守,定期巡查,驻守地质工程师坚守现场,每天对监测数据及滑坡状态进行研判。
2022年5月28日早8点,监测数据曲线陡然波动——原本每天增长5毫米左右的滑坡变形,2小时内变形达30至50毫米。
根据监测曲线和宏观巡查,陈志荣和团队判断滑坡险情即将发生,果断建议扩大疏散范围。
当天下午,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组织滑坡对面的白家山隧道施工区200多名施工人员撤离,周边区域也被封锁。
当天19点,人员全部撤离2个小时后,肖家湾隧道上方的山坡发出巨响,50万立方米的土石倾泻而下,民房和高铁施工现场瞬间被淹没。
滑坡稳定后,南江地质队对滑坡区域进行了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专项核查。经核查,这处滑坡是武隆区2022年新增的3处地灾风险点之一。
“技防+人防”
搭建地灾预警“一张网”
5月9日,记者在武隆黄草村看到,陡磊子滑坡现场机器轰鸣,正在开展灾后治理,预计年内完工。
“多亏及时预警和避险,无人员伤亡,避免了巨大的损失。”江口镇副镇长曹兵感慨道。
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地灾成功避险案例,得益于重庆“人防+技防”地灾预警机制的稳定运行。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汛期以来,重庆在近1.3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6万多套地灾监测设备。全市有1.5万多名“四重”网格员守在基层一线,其中包括480名驻守地质工程师。
“人防+技防”机制形成了地灾预警“一张网”,为成功避险提供了坚实保障。2022年,全市有效应对17次强降雨过程,妥善处置全年164起灾险情,提前转移撤离群众204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