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是整日埋头于电脑前、比拼技术的程序员;他,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种花人;她,是为振兴乡村而回归故土的深山种菇女;他们,是在田野工地上发掘无数历史碎片的考古工作者……
劳动最光荣。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在这样一个微风正好、万物并秀的五月,让我们用心倾听,每一位劳动者奏响的欢歌吧!
与考古为伴
徐进
木心曾说:以前母亲、祖母、外婆、保姆、佣人讲故事给小孩听,是世界性好传统。有的母亲讲得特别好,把自己放进去。
今天我要讲的是考古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一件文物,大多数人只在展柜里看到最后的成果,却不知道此前的过程需要一群考古学家,甚至是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
在很多人眼里,考古应该和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系列电影主角)一样传奇,可以时时刻刻与宝藏和冒险为伴。可事实上,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考古这群人和大家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
也许有一天,女儿长大后,会问我为什么选择以考古为生?我也这样问过自己的老师。他说他是受了四川大学考古系童恩正教授小说《古峡迷雾》的影响,当时这本小说给他的心灵埋下了考古的种子,他因此立下了当一名考古学家的宏愿,要去亲自解读那些未解的文明之谜。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受老师的影响,我也愿意像他一样,从小说走进现实的考古世界,择一事,终一生,选择这份浪漫。
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我在单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看见大门口的保安和一个年轻小伙子在起争执。小伙子说自己在单位工作,要进门,可是保安不让,说不认识他。当我走近,一下就认出了这个人,化解了误会。
他叫杨鹏强,是我们单位的一名考古队员,名牌大学高材生。那年他27岁,离开单位去偏远的野外参加考古发掘的时候正值盛夏,一晃好几个月过去了,他英俊的脸庞经过日晒雨淋,已变得黢黑粗糙,完全变了样子。
这次他回来,一是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二是拗不过父母之命,顺便相个亲。当然,相亲的事情没有下文。直到五年后,才有一个姑娘愿意嫁给过了而立之年的他。都说“嫁人莫嫁考古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堆脏衣裳”,娶到媳妇不容易,领导让他在家休婚假。谁知婚假未完,他就跑回了工地,说实在放不下心。
好几年前,我来到一个远离主城的考古工地驻地。一天晚上,有人急促地敲打我的房门,一开门,这个人劈头盖脸问我借手机视频聊天。他解释:“小孩才出生不久,现在回不了家,只能每天晚上打下视频看下小孩。刚刚正在视频呢,突然就接不上网了,肯定流量超了,赶紧拿你的救救急。”
这个人叫代玉彪,也是一名考古队员,同样是名牌大学高材生。小孩出生后不久,他就接到工作任务安排,这一走就是小半年,每天夜里那个想孩子啊,却没有办法抱一抱,亲一亲。实在想得厉害,就通过网络看上一眼,喊上一声。多少个难熬的夜晚就这样度过了。
后来代玉彪终于回家了,不过孩子也认生了,只要他一抱就会哭。前年,他受组织委派,去到酉阳县花田乡清明村任第一书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这一走就得两年,临行前,他亲了亲孩子,有些不舍地再次出发了。
2017年炎夏,三峡库区消落带地下文物发掘工作任务紧迫,在考古人员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单位的燕妮临危受命组建女子考古队,拉起了考古娘子军的大旗。顶烈日冒酷暑,忍受蚊虫叮咬,她们和不断上涨的江水抢时间,完成了12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清理汉至六朝时期墓葬15座。
当我看着抢救出的200余件珍贵文物,远望滚滚江水漫过工地,再回头看看姑娘们被烈日晒得通红的脸庞时,泪水涌入眼帘。她们也是漂亮的女孩子,她们也处在正年轻爱打扮的年纪啊!
直到今天,我的伙伴们一年中仍有300多天奋战在田野工地上,发扬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取得了一年又一年的好成绩。
一滴水,用放大镜看,也是整个世界;一抔泥土,用心拿捏,也是世界的模样。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你们太小众,并不是很多人知道你们在干什么,成天灰头垢面,与尘土为友,还不挣钱,你们坚持的意义何在呢?”
正如伟大的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说:“历史已逝,考古学使她复活。为消失的生命重返人间而启示当今时代的,将永为师表。”
我想答案就在这里,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一个月、一年、十年、一百年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最终,经过杨鹏强、代玉彪、燕妮们的手,无数的碎片拼凑成的却是我们这个国家五千年,甚至更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正是有了这样一群考古人长久的坚守,我们的文脉才会世代传承下去。
考古学家的使命是要让干涸的清泉再次汩汩流淌,让遗忘的事情再次被记起,让环绕着我们的历史之河再次流动。
我会告诉女儿,也许是考古选择了我,没有任何时代比今天更适合去追随考古学家了。做一个新时代考古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幸福的。
栀子花开
大窗
岳父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八十多岁了,上下山扛一两百斤肥料花木健步如飞,聊天声若洪钟,早年用竹木发明很多生活和劳动器具,在当地是有名的“农民科学家”。
几十年前,他就开始栽种果木,修剪嫁接以前村里分配的梨树和李树,同村的人也跟着栽种,春季赏花,夏秋时节采果,长寿的婆婆和儿孙们坐在果树下仰望夕光照耀的果子,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图景,是多么惹人怀念的温馨时光。几年前,近百岁高龄的婆婆驾鹤西去,天国里若有春华秋实,她也会静静安享。
岳父母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们在璧山来凤山上山下经营生计。春节过了,瓦屋周围,公路边或水田边的小块土地上,花事次第兴盛,羞涩的樱桃花,洁白的梨花李花,粉红的桃花,被温暖的阳光和雨水唤醒,各自遵照内心的节奏开放,她们共同构成老家姹紫嫣红的春天。这才是游子梦中向往的老家,最具乡愁色彩。
岳父母能干,勤劳,实用主义哲学支撑他们漫长的一生。他们信任的是自己,信奉的是土地,如此单纯。水稻,麦子,苞谷,季节上的蔬菜一茬茬在田地里生长成熟,赡养晚年的老人,养大幼小的孩子。他们过得幸福而自足。
花甲之年,岳父母的梨子树李子树产量不高,品种本身的色泽味道渐渐落伍,加之外来相同品种的强烈冲击,实在卖不出好价钱,就寻思着改变方向。岳父喜欢研究花草,砍掉了一些果树,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开始栽种海棠、三角梅、石榴、黄桷兰、茉莉、含笑等等。
年近古稀时的岳父,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品种,周期短见效快,就不辞辛苦联络索要或购买;到亲戚家或城里来,凡看见长势好开花艳的,就想方设法弄回家。他们的土地简直成了花木大观园,来凤山下丁家沟里,那一方惹人流连迷醉的无边春色由岳父一手导演。
更让人称奇的是,年老的岳父出人意料亲自上演一出大戏:他像现代愚公,用一把小小的锄头,在杂草丛生乱石密布的半山腰,硬生生开辟了一条蜿蜒曲折漫漫山路和近十亩肥沃土地!按照他的规划全部种上了栀子花。这一种,就是十多年。
起初,岳父种栀子花也是因为实用。他来城里玩,空闲外出散步,遇一私立医院院长跟他说起栀子花的药用价值,并声称自己医院的规模大,可长期大量收购这种药材。岳父得到指引一般,开荒栽种。当时我们不解,岳父头头是道在我们面前背诵栀子花的药效功用,可清热凉血,化痰止咳,宽肠通便,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那家医院终究不可靠。但岳父发现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卖花。
大约谷雨开始至芒种之前,便是岳父母最忙碌的日子。岳母负责采摘和捆束成把的花朵,岳父再挑到集镇和县城里沿街叫卖,近几年来年年如此,岳母一个人有时忙碌到深夜两三点。有一年,我们和妻弟一家回去帮忙,女儿曼曼在捆扎栀子花时话特别多,一直不停地讲故事和笑话,那晚的花香至今还满屋飘荡。
每到卖花时节,岳父大约凌晨五点就要出发,疲惫辛苦可想而知。我们数次苦苦相劝,他们表面答应,暗地里仍旧如此这般地卖命劳作。耄耋高龄的岳父母有事来我们家,因为种花卖花和喂养鸡鸭,从未歇息过一晚。匆匆忙忙来往中,他们多数话题都集中在栀子花上,放弃辛苦的劳动,过安逸的日子,他们几乎没有考虑过。他们朴素的自力更生的意识,让我们深受教益和感动。我们知道,生命不息种花不止,是他们一生的信念了。
前不久妻电话问今年花开得如何,岳母回答说今年不好,比往年少多了,我们竟然特别高兴。叫他们到我们身边,岳母说等老了再说吧,现在不必好吃懒做的让你们养活。我们竟然无言以对,他们的眼里,多大年龄才算老呢。
但,出于对老人家身体的关心,与他们争论还是不可避免,只是慢慢地双方的音量由高亢变得平和,语气由强硬变得柔软。是啊,劳动了一辈子,要他们完全放弃劳作,我们做晚辈的未免有点想当然的残酷。我们由生气,无奈,转而接受他们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个春天快得有些离谱,来凤山上的栀子花刚刚繁盛,嘤嘤嗡嗡的蜜蜂追逐花丛,我还以为正在春的腹地哩,闲翻日历,发现谷雨已过,立夏临近,小满也将抵达。
自来凤至石龙,顺璧南河绵延而下有深山石膏矿,施家湾碗厂,公路边窑罐厂,翰林院落,大圆祥博物馆……沿途溪流潺湲,田间遍布大小叶桉树,桂花树,板栗树,满山松树,陡然出现一大片栀子花海,这才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啊。
周末,友人相邀到岳父家去,她们兴致勃勃地憧憬着。局促在城市久了,对泥土山水的想象都开始有些锈迹了,藏在心房角落里的那些蝴蝶啊蜜蜂啊,小心按捺着自己的翅膀,这时候,仅仅收到我们的一句邀请,漫山遍野的朋友们就仿佛飞了起来。
程序员的微信头像
向军
加上向小华的微信,他极具个性的头像甚是抢眼。实名汉字的右上方,一排很小的数字1024,仿佛玄机重重。明白就里后,我对他及程序员这个劳动群体,崇敬之意油然而生。
一道闪电划过,大风紧随而至,疯似地横冲直撞,接着是瓢浇大雨……沉浸在程序编写中的小华如梦初醒,条件反射弹起来关门窗。此时,已是4月18日凌晨2时25分。
睡!必须强制自己睡!保存数据,关掉电脑,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拿出一条毯子,和衣在沙发上又对付一夜。即使加班到这么晚,可早晨六点,小华准时起床,开启他每天的必修课——晨跑10.24公里。
为什么是10.24公里?这与他微信头像上的数码1024有何关联?到底有什么玄机?
语言不多,表情木讷,似乎是程序员的共性。小华也不例外。
面对我的疑惑,他淡然一笑,称程序员对数字普遍较敏感,因1024是2的10次方,二进制计数的基本计量单位之一,加之1G=1024M(兆),而1G与1级谐音,有“一级棒”的寓意。部分互联网机构针对程序员经常熬夜、加班的情况,倡议每年10月24日为1024程序员节。在这一天,建议程序员拒绝加班。
说是拒绝加班,但少有人能做到。小华自嘲:当程序员20年来,有21年在加班!
20年,与电脑相伴的时间,远远多于老婆孩子。20年,家和办公室,傻傻分不清。
20年前,小华是丰都县一名体制内工作人员,工作与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不对口,干起没劲儿。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他毅然辞职下海,只身前往重庆主城追逐梦想。
陌生的繁华街道,寂寞的人海茫茫。
小华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所措一些时日后,通过应聘,成为一家外资企业的技术开发员,薪金相当于高管。三年后,一次同学聚会,他与两名同学谈到计算机和科技前景,一拍即合,当即决定一起创业。不久后,他们公司的牌子,就挂到了汽博中心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里。
6万元起家,既当老板,又当程序员,艰辛的创业路,就此启程。
开弓没有回头箭。编程难,创业也难。有业务时,技术卡壳耽误交单时间;技术难题攻克时,业务又吃不饱。面对两难,农村出身的三人夜以继日,两年多的坚守,终究迎来曙光。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口碑,征服一个个同行,赢得一单单业务。
档次提高,队伍壮大,20年沉淀,三名合伙人,摇身变成拥有48名程序员的科技团队。
程序员长期匍匐电脑桌,熬夜颠倒黑白,生物钟紊乱,掉发秃头,弓腰驼背,未老先衰……小华意识到问题严重,作为团队带头人,无论加班熬夜多晚,第二天早晨,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办公室。
20年,小华早已形成条件反射,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六点准时醒来。起床晨跑,里程10.24公里,跑完即发朋友圈,记录晨跑状态,配一段正能量的文字,激励耕耘在IT行业的同行和微信群友。
比拼身体、比拼意志、比拼眼界、比拼技术。这是程序员的生存之本。小华还发动团队晨跑,参加马拉松,攀登高海拔雪山。
每天晨跑10.24公里,这个特殊的里程,承载着一个普通程序员对本职工作深入骨髓的爱。边跑边驱赶困倦,边跑边放松心情,边跑边欣赏美景,边跑边思考编程。长此以往,身体越来越棒,精神越来越好,工作思路清晰了,编程难题也迎刃而解。
团队参加马拉松,集体出发,集体到达终点,体现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展现的是团体拼搏实力。攀登雪山高峰,历经前期的科学训练,历经中途的艰难攀爬,当登临绝顶时,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就像解决了艰难的编程问题,天地豁然敞亮。
小华把每天晨跑的脚步,留在了公园、街道;把矫健的身影,留在了沙漠108公里赛场,留在了重庆马拉松跑道、成都马拉松跑道、北京马拉松跑道;把顽强的背影,留在了四姑娘山大峰、牛背山主峰、日乌且垭口……留在了川西的一座座高海拔雪山。
当然,他更是带领团队,把创业的足迹,把生龙活虎冲刺,把挥洒的汗水,留在了行业的赛道!
热爱1024,解码1024,迎着朝阳,伴随星辰,夜以继日。像小华一样的程序员们,就像是一个个1024,以最低调、踏实、核心的功能模块,搭建起这个越来越精彩的科技世界。
深山种菇女
朱一平
闰月初春,杏花雨后的温润阳光,时有时无地照在涪陵区马武镇文观村辽阔的田野上。
一位体健貌端的姑娘提着一只桶,快步走在田埂上。最初我以为她是这里的打工妹,随后得知她就是吴小敏——当地一家农业公司的掌门人。
她刚采摘羊肚菌归来。今年37岁的她,已经在故乡的土地上种植羊肚菌近六年,从2018年的10亩到如今流转土地2800亩,这样巨大的跨度,她是怎么做到的?
小敏15岁便到新加坡求学,高中毕业后,回到国内边学习边在旅行社当导游,后由业务员做到管理层,被旅行社派往国外站点,先后在迪拜、美国、加拿大工作生活多年。
从豆蔻年华到三十而立,小敏历练成亭亭玉立有知识有主见有决断的现代女性。从小务实的她,依旧拼命工作,努力挣钱,并关注国内新闻、家乡动态。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敏在英国的一个农场,第一次看到羊肚菌标本。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这些羊肚菌形如一把把微型的英国绅士小伞,俏丽地插在松软的土壤中,多么可爱啊!
她蓦然想起遥远的涪陵马武山野,每到春风化雨、太阳温柔的季节,在松林坡上竹林深处,便会悄然生出可爱的菌菇,松树菌、刷把菌、青冈菌……这些大自然的小魂灵,形态各异,平时不见一丝踪影,待到忽晴忽雨的潮湿天,它们便悄然而至,怯生生羞答答地在青松的根部、灌木丛中、青冈树旁冒出,乖巧娇嫩,让人心生怜爱。
小敏想家了。在得知羊肚菌是世界公认的具有药补性质且口感好的食用菌后,她感觉心田有粒种子在蠢蠢欲动,那颗悸动的心冥冥之中有了方向。
2018年,故乡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孝敬的小敏立刻飞越千山万水,回到了文观老家。她守护床前,望着劳累沧桑的父亲,心好痛。老人的生命长度在一天天缩短,小敏突然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决定留在父母身边,留在曾经“嫌弃”的故土,重新做农民。
在国外工作时,小敏曾多次回乡看望家人,了解到国家对农村进行的扶持政策。每次回乡,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她很开心。
但是,她也看到家家户户的年轻人为了盖房修楼,为了孩子到大城市读书,如同当年的她,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赚钱,村子里留下的都是妇女儿童老人。最让她触目惊心的是,文观村那些祖祖辈辈精心耕耘的良田在逐年撂荒,长满了野草。
没有了耕种的生命力,这些宝贵的田地就会荒芜,将会死去。小敏和这片土地血脉相连,不忍心让这片土地断了根脉。她决定要做80后新时代农民,在这片土地上,带领乡亲们,为振兴乡村而劳作。
那天上午,小敏带我们躬身进入拱形的塑料大棚——羊肚菌们的家。大大小小的羊肚菌展劲地生长着,润泽泽活泼泼如同戴着小尖帽的顽皮小矮人。小敏蹲下,用指尖轻触它们,如同爱抚襁褓中的婴儿,如同白雪公主与小矮人嬉戏。
别看这小小巧巧的羊肚菌,如今它已是马武镇的特色产业之一,仅小敏公司栽种的,去年产量就达到10万千克左右,产值达1000余万元。村民们惊叹:黄土地上长出了金子!
小敏可不是吃独食的人。早在几年前,在最初的10亩地小范围实验成功后,她就在流转的土地上大面积进行种植,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带动50余户农户参与,吸纳了120名村民到基地务工。
那天我们就看见好几个脸色红润衣着光鲜的农妇,在收获完羊肚菌的地里拆大棚、扛竹竿,腾出地来种水稻,实行“稻-菌”轮作模式。
其实,小敏也不是天生会种蘑菇。多年的闯荡,她深知,隔行如隔山,必须从头学起。为此,她专程前往四川省农科院和湖北省农科院,了解羊肚菌的种植条件,细心观察其生长过程,并根据家乡气候土地特点,向专家一一讨教。她还参加了涪陵区农业农村委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买来专业书籍细读钻研,利用庞大的网络学习。
当塑料大棚搭起来,羊肚菌丝和营养袋也到位了,小敏就和乡亲们蹲在深耕细耘过的松软土壤边,小心翼翼放置菌丝。当地面布满蜘蛛网般的菌丝时,他们就将营养袋孔口紧贴地面。这样,菌丝就会像婴儿寻找母乳,寻寻觅觅游向营养袋,贪婪吮吸精华,然后,这些小魂灵便会撑起杆与伞,如雨后春笋密密麻麻地冒出地面。
羊肚菌大棚外,一株鲜嫩的蒲公英盛开着几朵鲜黄色花朵。望着活力十足的小敏,我觉得她就像这蒲公英,疾风曾经将她带到异国他乡,多年后,她又自觉自愿地逆风而返,重新落脚家乡土地。
站在田埂上,小敏披着明媚的阳光,意气风发,她饱满的灵魂和高扬的理想,已经深深植根在这广袤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