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红岩文化数字思政的价值意蕴深刻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四个准确把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在主题教育中增强识变应变求变的信心和能力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领悟红岩文化数字思政的价值意蕴
深刻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四个准确把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在主题教育中增强识变应变求变的信心和能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四个准确把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余劲松

  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是重庆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目标作出的重大举措。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高校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实现能力整体跃升,展现唯实争先、勇于担当的新气象,必须准确把握高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以高水平党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准确把握高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时代意义。首先,这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拥抱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把党建统领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党的领导力,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了方法指引。其次,这是积极贯彻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是重庆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各级党组织引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与鲜明的时代价值。再次,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高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深化,对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高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工作目标。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引导师生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工作始终。二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面向”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三是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加速聚集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新重庆建设提供新动能新优势。四是以突出特色优势为导向,发挥高校知识和人才集聚优势,担当起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责任,深入领会、推动研究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丰富内涵、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新重庆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准确把握高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重点任务。一是以“一统六化”为指导,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提升高校党组织的统领力,以迭代升级思路、方法、路径、机制为抓手,加快打造变革型组织。二是以系统性重塑为基础,打造“五型组织”。提高标准建设高等院校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党建品牌。三是坚持生成性学习。主动识变求变,建设面向未来、持续变革和富有活力的学习型组织,注重学习的创造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四是激发创造性张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和工作方法,克服思维惯性、路径依赖,激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准确把握高校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方法路径。一是牢固树立“问题发现靠党建、问题发生查党建,问题解决看党建”的工作理念,以系统化思维和问题导向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践行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想,建立师德师风、意识形态、党风廉政、网络舆情、安全稳定、心理健康、信访、巡视巡察八张问题清单,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和成效清单,实现高校院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结合高校特点,确立党建、专业、学科、科研、人才、管理和就业七张高分报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四是强化协同联动,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与行业部门的联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的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