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恂(左二)在工作中 |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朱恂,长期从事节能减排及微生物固碳转化、燃料电池技术、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热传质等领域研究工作。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等5项,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科技创新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最美教师”、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潜心教学 勇于创新
在重庆大学工作30年来,朱恂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她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三尺讲台,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在教学方式上,朱恂综合运用创新式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工程背景,使用工程案例教学,同时引入相关科研和日常生活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式讨论,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学以致用,并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新成果;引入课程专题作业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式学习研究探索;把学术会议方式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开放式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学生分享大学生活的追求、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并将专业方向及现代学科研究热点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他们对工程热物理学科研究领域及发展前沿的了解。
对研究生的培养,朱恂则倡导独立创新学习思维,锤炼严谨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她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奖学金、全国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并在科技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敢打敢拼 攻坚克难
作为学术带头人,朱恂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学科发展趋势、以立足科技前沿为目标,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并积极带领研究团队面向“节能减排新技术”“微生物固碳转化”“微纳能源系统”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以创新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带动学科的发展,并积极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
朱恂瞄准钢铁行业中目前唯一未能回收的高炉熔渣余热资源这一世界级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创新提出液态熔渣离心粒化高效热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工艺全流程,牵头承担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从机理研究到装置研发,逐渐攻克了各种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成功完成中试装置的建设和稳定运行,装置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围绕“微纳能源器件及系统”这一前沿研究方向,朱恂开拓性地研究了微流体燃料电池内耦合电化学反应的多相流动及传输反应机理和特性,研发了多种高性能自动式及被动式微流体燃料电池及柔性微流体燃料电池,单电池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严慈相济 领航铺路
在科研中,朱恂是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要求学生做科研时要有进取精神、有毅力、有信心、注重细节。她把握研究方向,理顺研究思路,加深理论深度,纠正科研中的不良习惯,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对待学生的论文,朱恂更是“眼里容不得沙子”。无论是学生拟发表的中英文期刊论文还是长达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均反复修改,小到标点符号、行距等细节都力求完美;而答辩时的表达能力、PPT排版布局、色彩搭配等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朱恂常常告诫学生:“工作要做得漂亮,成果也要展示得精彩。工科学生除了埋头钻研,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朱恂生活中讲究和谐,团队里的研究生谁家里有困难了,谁情绪低落了,她都非常清楚,并会专门找时间与学生谈心,伸出援助之手。朱恂认真记录研究所近200名师生的生日,并在生日前夕送上生日礼券和祝福;在毕业季时,召集研究所的毕业生,给他们上最后一课,告诉他们前行的路应该如何去走,成为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张虹 图片由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