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如何拥抱得更紧密考研调剂要更有人情味用“早经济”激活消费新潜力给快递单加密公益广告
第008版:评论
上一版   
大学与城市如何拥抱得更紧密
考研调剂要更有人情味
用“早经济”激活消费新潜力
给快递单加密
公益广告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渝论坛

大学与城市如何拥抱得更紧密

臧博

  当山城“牵手”高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几日的重庆,盛会不断——从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到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再到第四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1500余所高校赶赴重庆,用一场场论坛、一个个比赛、一次次碰撞,擦亮高等教育的“名片”,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共促共生、共建共赢,这是一座城市和高校的“双向奔赴”。目前,重庆拥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68所,本专科在校学生100余万人。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但是,与南京、广州、武汉等相比,重庆高校存在多而不强等问题。重庆对大学的包容性够不够?大学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性够不够?如何借力高校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一一回应。

  重庆之于高校,是生长的沃土。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突出,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新重庆,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环境、最好的服务,将重庆打造成为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三个“最”字,让高校对重庆期待更足,让人才对重庆信心倍增。

  双向奔赴,才能让人才与创新形成良性律动。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正是在谈论一座城市的未来;当我们谈论高校时,正是在谈论这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创新集聚力。高校,不仅仅是学府,更是科技、人才的有形载体,是现代化新重庆的强大智力和人才支撑。开放与创新,是高校应该具备的气质,也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客观要求。我们期待,各大高校与山城相向而行、并肩奋斗,继续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的优势,发挥出“1+1>2”的效果,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双向奔赴,才能让教育和产业实现高效融合。办会,是为了提供一个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台,让高校与城市有机会看到彼此的潜力,投资彼此的未来。许多教育强市的实践都证明:校地融合越深入,越能带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打造人才高地,将高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在这个方面,重庆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尝试,但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衔接方面仍有短板需要补足。比如,建设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聚集技术转移相关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把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物量”。

  重庆与高校的双向奔赴,是共赢的选择。现代化新重庆有很多指标: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要实现上述目标,没有高校的支撑,没有人才的支持,注定是奢望。未来的重庆,是属于敢“闯”者和敢“创”者的舞台。为此,要拿出更多更优的政策措施,让高校愿意来、人才留得住,让重庆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大学与城市要相互拥抱”,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弘深书院院长周绪红的感慨。两者相向而行、双向奔赴,定能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