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国有基础设施投融资集团投融资工作现代化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建设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策略推动新重庆建设要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全面推进国有基础设施投融资集团投融资工作现代化
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建设
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策略
推动新重庆建设要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推动新重庆建设要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张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速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时代新征程,重庆应坚持“科技+产业”发展导向,聚焦科技对产业发展“两大赋能”,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四大支撑”,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产业能级大幅跃升,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科技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新领域。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发展依靠招商引资向自主培育为主转变。一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半导体、高端装备、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及产业转化,为国家科技自主、产业自强贡献力量。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更多重庆产业新名片、产品新品牌。二是加快导入产业发展新赛道。瞄准航空航天、生命基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研发孕育一批重大先导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引导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开展科技项目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推动新技术、新场景规模化应用示范,蓄力储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优化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升级。一方面,要推动产业全链条技术升级,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融合、深度耦合,培育形成产业发展核心优势。鼓励企业运用先进工艺、研究开发新产品,提升产业含新量、产品含金量。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数字化升级,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赋能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科研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补齐生产制造企业市场端数字赋能滞后短板。

  强化科技支撑,激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要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打造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联合体,提高“产业+科技”集成水平。探索创新联合体运营模式,鼓励企业投资科研院校及开展科研项目资助。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建立产业链技术清单、项目需求清单,完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政策,推行“技术竞标”“研发众包”“云外包”等市场化、开放式创新模式。要增强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推行企业首席科学家、科技特派员等制度,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强化平台支撑,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引导技术、成果、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有机循环,开辟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托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科创基地,引进总部型研发机构、头部型创新团队,不断将其打造成为重大科技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发展新高地。二是打造高效能科技转化平台。打造一批特色的科技项目孵化、产业转化园区平台,建设渝西科技创新走廊,支持国家、市级高新区创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三是打造全链条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技术转移、成果评价、产权交易、科技金融等全链条服务能力。完善科技云平台,提高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水平。

  强化环境支撑,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氛围,让科技要素有效集聚起来、创新主体充分活跃起来。要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三权”下放,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发主体创新活力。要健全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重点新产品开发等资助政策,加大新认定企业研发机构奖补力度,提高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科创贷”“科创投”等科技金融产品,探索科技企业“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信贷产品。

  强化协同支撑,形成产业创新发展合力。着力共建高质量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协同、融通、融合创新能力,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一是促进创新要素协调发展。围绕优势产业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供应链多链协同联动,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二是提升区域产业创新合作水平。争取布局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产业集群,探索“总部研发+周边产业转化”科技创新路径,提升成渝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优势。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产业链创新生态,发挥核心企业引领作用,带动链上企业共同创新,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