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国有基础设施投融资集团投融资工作现代化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建设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策略推动新重庆建设要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全面推进国有基础设施投融资集团投融资工作现代化
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建设
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策略
推动新重庆建设要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⑥

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建设

侯东德 雍晨

  近日发布的《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指出,要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渝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目前川渝两地如资阳—大足、遂宁—潼南等多个毗邻片区已率先开展深度合作试点,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下了较好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推动实施文化旅游创新改革,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还需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通过数字技术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推广深度融合,形成互补效应,释放文旅活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文旅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建设机制。文化旅游数字化建设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是数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实现数字技术与文旅制度协同。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12343”合作协议》以及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等部署要求,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尤其是注重用数字技术贯通文旅行业准入、运营、退出等全过程各方面,通过数字规划、数字政策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一体化建设进程。二要实现数字技术与文旅资源协同。在数字思维和数据规范的指引下,整合巴蜀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更新,培育和塑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原创IP,进一步扩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影响力。三要实现数字技术与文旅资源推广协同。数字化建设是文旅推广的重要途径,如三峡博物馆打造了数字博物馆项目,制作了虚拟展和系列动画,构建了白鹤梁神女形象,开展了数字展览,体现了重庆文化旅游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视,实现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传播了巴渝文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适应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也是旅游文化推广的有效路径,实现旅游文化推广和文物数字化保护双重功效。

  坚持共建共享,夯实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基础设施。要抓住新技术发展契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生态空间,共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成果。首先,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VR技术、元宇宙技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应用普及,以科技创新优势为重庆文旅发展提供支撑。其次,要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扩展现有数字化智能化平台的应用范围,深度打造“巴渝文旅云”,联袂建设“惠游重庆”“智游天府”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三大类16项服务;实现游客身份信息互通共享及跨平台核验认证,让川渝游客可凭借“一码”游览两地景区和文化旅游场馆等,使当地居民和游客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化旅游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最后,要注重数字场景创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建设的重心包含了重庆、成都两座城市旅游建设,需要推动沉浸式业态与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小镇相结合,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娱乐体验产品,提升线下娱乐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艺术在重点领域和场景的创新。

  促进文旅融合,凝练优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数字化内容特色。特色的数字化文旅资源能够显著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一是强化文化与旅游互动。巴蜀文化旅游内容的打造仍不够完善,主要体现为文化对旅游内容的支撑不足,二者呈现双线并行的态势。因此,要强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特有文化对旅游内容的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作用,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以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年轻用户消费。要重视自然景观所蕴含的人文特性、地方风土人情对旅游的补足,形成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动态平衡。二是聚焦文旅资源动态形成过程。对文旅资源形成过程的深度挖掘,是重新焕发群众兴趣,回应群众真实需求的有力举措。要将文物古迹、石刻艺术、喀斯特地貌等形成过程通过技术手段,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全链条地展现旅游项目中蕴含的科学与艺术价值。三是大力拓展非接触性旅游项目,打造文旅资源数字生态。从现有数字化项目类型构成来看,非接触性旅游项目方面有待开拓,线上的文化展示和文化创新需要加强。三峡博物馆和大足石刻博物馆已在这方面做出有益尝试,但还需要扩展应用范围和深度。要利用数字技术复活历史场景,或者对现有建筑物和标志性实物复刻形成数字资产,将文物保护与文旅体验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要强化文旅资源的数字化投放,立足抖音、小红书、知乎等传播平台,显著提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曝光度和关注度。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高等研究院,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JZD026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