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打造“血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聚焦“专精特新” 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第007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打造“血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
聚焦“专精特新” 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理工大学
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打造“血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

  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开发并创业的三段式创新型智能网联汽车教学资源,畅销50多所高校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学生参加2022IVISTA智能网联汽车挑战赛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核心提示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形成教育与科技、产业深度互动新格局、新生态的关键核心。

  作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重要抓手,立足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完善“血缘式”产教融合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加强统筹设计

  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在共建产业学院、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培养方面,地方高校面临缺乏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教学组织形式落后,课程体系滞后于企业技术发展等瓶颈制约,导致出现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育人困境。

  如何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重庆理工大学给出的答案是探索构建“血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

  经过20多年的探索,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原有办学组织形式,以科研团队、技术创新、优势资源、成果转化等为依托,打通学科、产业、人才之间的壁垒,孵化多所校办产业技术公司,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产业学院与校办产业技术公司一体化建设,形成“产、学、研、转、创、用”机制体制,为“血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的构建打下根基。

  学校获批了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以及市属高校唯一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据了解,重庆理工大学通过专利转让和技术入股,实现了212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在全市率先实现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孵化出多家科技型企业。

  近五年,学校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484项,转化金额5.99亿元,专利转化金额位列全国高校第42位。师生成果转化累计成立双创企业71家,孵化企业188家,基金加速企业44家,共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与此同时,学校将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学院、特色软件产业学院建在西部科学城等重要产业园区,与校办企业协同对人培方案、课程资源、实践基地、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展开规划部署和落地实施,助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样既依托校办产业技术公司进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又保持和相关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关系。

  “借助企业智力、设备资源,学生可以在共建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制实践,培养他们面向相关行业的工程实践能力。产业学院也为校办企业提供了精通产业技术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形成‘血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介绍道。

  打造创新平台

  创建产业学院新标杆

  2019年1月16日,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正式组建。这意味着学校为深化校企合作有了一个新的载体,也促进了“血缘式”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建设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是重庆理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推动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一个典型标杆。

  “作为‘产、学、研、转、创、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组织形式,现代产业学院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是学校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说。

  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创建之前,学校与长安汽车、东风小康等企业开展“2+2”、定制班等联合人才培养,但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空间有限,不能100%满足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求。

  于是,学校在协同创新方面先行突围:以新能源汽车试验测试等5个科研团队为支撑,借助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了重庆清研理工凌创测控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清研理工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家科技公司和1个智能制造产业园,为吉利、长安、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公司提供动力传动系统、电控系统、NVH等试验测试、检测、分析优化等技术服务。其中检测技术服务收入达2亿元,检测设备营业额超过4亿元。

  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创建之后,确立了“1+X”办学思路,打造了兼具“规模化”和“个性化”特色、集“产、教、学、研”于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工场”,组建了14个各具方向和特色的创新工作室,推行“学生兴趣+导师需求”的选择模式,围绕“学生研发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因材施教”等方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高服务产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该产业学院通过制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课程教材资源,共建面向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的校内实践基地5个、校外实践基地18个,建设具备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实践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举措,培养理实一体化新能源汽车专门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优势集群发展

  助力产业学院行稳致远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战略布局。

  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创建的良好基础上,重庆理工大学一方面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一方面建立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学院、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和特色软件产业学院。

  “学校建立的现代产业学院,面向产业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深度发展。”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何建国表示。

  比如,与重庆国际生物城共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学院,是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产业学院围绕“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依托“制药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升级人才培养软硬件水平和实训实践环境,形成“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

  同时,生物城共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学院构建“项目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发挥“制药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药学”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优势,为生物医药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校联合央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成立的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落地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并且把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装备,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增长点,形成了以行业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团队为核心、以企业为载体、以评价和激励制度为保障的“血缘型”协同育人新模式。

  据悉,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以原创纳米时栅关键核心器件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面向数控机床等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器件—部件—系统—装备”全链条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高端制造装备创新平台,探索政、校、企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机制,助力更多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理工大学原创性科技成果——纳米时栅技术是我国精密位移测量领域的标志性成就,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接下来,重庆理工大学将继续践行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在建设三大现代产业学院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持续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让“血缘式”产教融合迸发出新动能。

  杜林燕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理工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