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使命新任务。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拥抱数字化、科学认识数字化、积极运用数字化、探索引领数字化,加快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激发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主动拥抱数字化,把握未来所向。当前,“数字+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样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对于高校而言,教育的主体是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其日常生活、学习、娱乐都浸润数字之中,思考和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主动占领数字化生活新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知势明局、顺势而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动权,自觉增强数字敏锐性,积极挖掘信息技术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创新,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引领力,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我所用。
科学认识数字化,洞悉时代之变。数字思政就是将数字化技术全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目前,数字思政多为“碎片化”状态,在整体上缺乏系统规划,内容手段相对滞后,资源较为分散,体系构建不够完善,集聚效应、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开发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数字思政产品和服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清醒认识,科学看待当前数字思政发展的局限性、应用的有限性、安全的不确定性,着眼实际,结合学科理论和现有实践经验,积极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模型,有规划、有鉴别、有选择、有重点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能增效。
积极运用数字化,服务师生所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数字化赋能思政工作成效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关键在于激发教育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技术运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盼。二要克服“本领恐慌”。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熟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升其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和学习兴趣,战胜新技术挑战,积极重塑信息知识教育环境,创新构筑更多新空间、新领域和新平台。三要鼓励“微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既需要顶层规划、理论引领、技术创新,更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或者改进方案。要破除畏难情绪,鼓励倡导在服务师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开发新技术、应用新理论,并逐步优化完善,让师生真正受益。
探索引领数字化,主动为我所能。思想政治教育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找到可为之处、做出有为之举。要推进理论研究创新。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以研究深化认识,科学把握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规律性,减少盲目性、被动性。要主动担当历史使命。通过数字化改革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理念、创新思维、先进技术的含“金”量,推动学科前沿和先进技术融入学生日常,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生态,打造一流的育人体系和环境,自觉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要深化改革创新。以数字思政为抓手,用好用活学校和社会各方的育人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增强育人效果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各高校、各院系、各部门、各领域高效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新跨越。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