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雄安站往西约30公里,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地段塔吊林立,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不断刷新“中国质量”“中国速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雄安新区作为北京发展重要一翼,正推动京津冀这一中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加快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核心是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正是着眼深入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关键之举。
千年大计,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体现时代风貌。
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
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
今天的雄安新区,城市雏形已经显现,地下之城加快成型,“云上雄安”初步建成。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雄安新区正绽放出勃勃生机。
高水平,新家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造宜居之城
新区规划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功能疏解转移。”
6年来,描画在这张白纸上的人民底色愈加浓郁。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未来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6年时光,绿意盎然、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逐渐形成。
安全便捷的三级道路系统,推窗见绿、开门入园的景观环境,不追求超高建筑,强调职住平衡……目前已经建成的雄安重点居住片区,1500栋住宅陆续投入使用,近12万群众喜迁新居,学校、医院、超市、公园、养老驿站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15分钟生活圈”加快形成。
雄安绿研智库最新报告显示,雄安新区民众对新区的公共服务评价及满意度明显提升。作为人民之城,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不仅影响着新区百姓的幸福感,更决定着新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雄安新区这片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地,正在探索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新的时代范本。
高质量,新机制——坚持改革开放,打造创新之城
一座新城的建设发展,必须要尊重城市开发建设规律。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始终牢记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初心使命,推动疏解项目优先向新区启动区疏解,形成规模效应并集聚人气,将启动区打造为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质量样板。”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产业集聚、人才汇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伴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度加快,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有序推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产业的发展,为人才汇聚提供土壤。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首批“雄才卡”审核通过3774人,均为新区急需人才,其中38人获得A卡、588人获得B卡、3148人获得C卡。
改革、开放、创新,是雄安新区发展的源动力。
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深层次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改革开放作为雄安新区发展根本动力的作用得到显现;到2035年,“雄安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并逐步推广,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目前有关方面已出台19个改革配套实施方案,为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
在国际舆论看来,雄安将成为一个对未来城市构建技术和理念进行打磨的平台。“这是一座着眼于发展的城市,是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保持历史耐心,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创造“雄安质量”,中国式现代化将在这里呈现更多美好场景。
(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