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加快打造重庆人文之城着力造就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从三个方面加快打造重庆人文之城
着力造就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
不断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笔记

着力造就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

叶彬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产才融合,打造“政产学研用”完整链条,着力造就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加速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教融合,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高校作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要积极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通过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一是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步伐,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培养领军人才、技术专家、技能人才。二是精准把握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积极优化人工智能领域学科专业布局,引导人工智能对相关学科的赋能改造,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积极扩大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规模,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三是牢记科技报国使命,建立科研育人机制。面向全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兴趣引导、实践入门、项目强化、能力提升”的人工智能人才科研育人体系,实施全过程“导师制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科研训练计划、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等培育项目,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努力培养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府牵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及社会组织合作资源,共同打造“政策指导+校企合作+课程融合+平台创新”的人工智能多维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深化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建设面向重大研究方向或重点行业应用的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联合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和科技竞赛,引导学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科研训练。二是深化人工智能课程融合。科学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设面向人工智能专业的“数学基础、学科交叉、专业核心、创新实践”的“四位一体”特色课程群,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三是深化人工智能产学协同平台开发。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学协同培养平台,打造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激发高校、企业、社会多方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坚持产才融合,构建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迫切需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人才融合共进、协调发展。一是创新以产引才机制,发挥产业集聚人才效应。要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优化人工智能产业链,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智能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围绕产业链做强人才链,构建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二是创新国际人才引进机制,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全力拓展人工智能产业资源,丰富产业生态圈,加大国际引才力度,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更加“灵活、多元、柔性”的开放方式与国际顶尖人才开展合作,以更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更优厚的待遇条件,精准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三是创新以产育才机制,打造人才“孵化地”。全力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创新环境,深化人工智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让人工智能人才有更多创业机会、更多创业支持、更大干事舞台、更广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本文为重庆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21SKSZ042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