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传承,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近日,重庆日报组织了市内高校优秀学生走进沙坪坝区,聚焦“红岩精神传承”主题进行实地采访。围绕如何让红岩精神成为城市精神核心,青年们各抒己见。
漫山红梅盛,山城春光好。在沙坪坝区,早晨9点半的红岩魂陈列馆里,参观者已络绎不绝,讲解员一“员”难求;临近中午,重庆·1949大剧院的演员们还在吊着威亚排练,力求呈现最好的演出效果;午后2点,歌乐山脚下大巴车一辆接一辆载着各地游客抵达,民警杨德群与何巧在流动红岩警务站里,时时准备为游客提供服务……
这样的景象,是沙坪坝的日常,也是红岩故事不断在新重庆上演的一个个截面。红岩,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红岩之于重庆,是人文建设的富矿、社会治理的钥匙、城市精神的心脏。建设新重庆,必须有敢于冲锋、无畏拼搏的气魄支撑,传承发扬红岩精神正是对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要把浩荡的英雄之气转化为不竭的奋进之力,用红岩精神凝聚起新重庆建设的强大力量。
广泛播种才能“岭上开遍映山红”。红岩精神是重庆鲜明的红色标识,要让这抹“红”于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遍地开花”。在川外附小,校园里随处可见红岩痕迹,有小萝卜头雕像、红岩思政课等。孩子们长期浸润在与红岩有关的环境、活动中,便有了“以为小萝卜头系红领巾为荣”的观念。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整个重庆对红岩精神的传承。要推动红岩精神以各种形式和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幼相会,通过更多小微型红岩陈列馆等方式,让人们眼中看得到红岩精神,心头记得住红岩精神,行动想得起红岩精神。
做大做强品牌才能打造辨识度。红岩精神一直是重庆的亮眼名片,但对红岩精神的传承没有“天花板”,我们要更加善于与时俱进,创新手段,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持续迸发生机。比如,重庆·1949大剧院演出的“场场爆满”,就证明了高质量文旅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红岩文化。可以通过设计红岩IP、推出红岩文创、打造VR红岩影片等方式,打破传统的枯燥说教和呆板展示,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红岩、爱上红岩,让红岩精神成为一种深刻的重庆印象,让市民为重庆的红色底蕴倍感自豪。
踏上新征程,奔向新目标,行动是最好的传承。在红岩精神的光谱里,既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又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内涵丰富的红岩精神能为新重庆建设凝聚起“精神公约数”。民警何巧说:“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因此,她自学手语,为聋哑居民解忧,在自身岗位上展现先锋担当。无论是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还是持续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新重庆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要秉承冲锋在前、争列一流的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山城儿女都应做新时代下红岩精神“行走的代言人”,团结一致向前进。
新重庆建设已经扬帆起航,航行不会一帆风顺,行至波涛汹涌处当如何乘风破浪?红岩英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给出了答案。学习红岩精神、传承红岩精神,从红岩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奋斗的力量,让红岩精神激励更多市民团结奋斗、唯实争先,为新重庆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