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通过治理提升、多举措营造艺术气息,“两江四岸”进一步彰显出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独特魅力。
“在启动‘两江四岸’建设前,我们摸清了‘两江四岸’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治理提升工程之中,彰显重庆多元文化风采。”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自2019年启动“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建设以来,各公共空间相继焕新亮相,这让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功能、人文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将全面建成。
滨江艺术,润物细无声的美育
艺术需要生活孕育,生活也需要艺术滋养。“两江四岸”人文品质的提升,给市民生活带来什么?
九龙沉香博物馆,坐落于九龙坡区九滨路,2016年底开馆。“之前江边没有步道,餐饮不规范,有些闹。提升后,这里安静多了。”馆长凌鲲说。
提升的是颜值,是品质,也是吸引力,是获得感。凌鲲下班后习惯在步道走三五公里。散步时,他常常边听书,边欣赏璀璨夜景,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
25岁小伙儿马星则偏爱南滨路。在龙门浩老街拍拍夜景,在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喝杯咖啡。或者,在精典书店落地窗前读书,偶尔抬头望向江水滔滔,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有外地朋友来重庆,我首先推荐他们来南滨路逛老街、赏夜景。”
在《长江生态人文画卷》主创、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教师王松看来,为“两江四岸”赋予文化气息,可以给市民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育。
王松说,《长江生态人文画卷》已绘制完成一年多,在作品前观察时,他从未看到过人为破坏画面的行为,反倒是家长总是拉住孩子的小手,教孩子不要触摸画面。他表示,市民在观赏作品时,会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内心深处更加热爱祖国、热爱重庆,“可以说,艺术作品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美化了心灵。”
在滨江地区打造艺术作品、营造艺术氛围,从而滋养市民心灵,一些城市已作出积极探索。如,提到甘肃兰州,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黄河之滨的雕塑《黄河母亲》。
《黄河母亲》作者、86岁的著名雕塑家何鄂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应该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一座城市的精神,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好的雕塑,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社会影响远远超过它自身所投入的财力与物力。
拓宽思路,让山水城浑然一体
如今城市发展已然步入“美学时代”。作为一座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城市,“两江四岸”构成了重庆独特的空间格局。让“两江四岸”更有艺术的气息、文化的温度,需要久久为功。
“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良好,期待重庆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城市灵魂。”何鄂建议,重庆应把四川美术学院的资源运用好,打造艺术精品,“总的来说,要宁缺毋滥,不是建很多很多,而是要以少胜多,以质量取胜,一定要有精品出现。”
在“两江四岸”布局艺术作品,还应充分考虑市民的感受。王松认为,在布置艺术作品时,要注重彰显长江文化和城市文化,同时注意运用环保材料,保护好长江生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建议,重庆还可借鉴上海黄浦江两岸的人文气息营造,增加运动、休闲、艺术、文化的功能,用生态的规划、现代的设计,把人引到岸边、崖边、城边,以及滩涂上、消落带上、江上和船上,营造复合的整体的自然的开放空间。
进一步提升“两江四岸”人文气质,还要拓宽思路,不能仅局限在沿江表面界面,忽略了城市纵向单元的场所营造和人文特质挖掘。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钟树生建议,应该在纵剖面上把山、水、城连接好,把山城阳台、山城步道、滨江滩涂等连接好,把城市内部的文化空间连接并推向“两江四岸”,使外部景观界面有从城市内部长出来的根与魂,从而让“两江四岸”的艺术活力得以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