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三大精髓要义以“三个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深化“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内生机制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三大精髓要义
以“三个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深化“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内生机制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学报告

深化“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内生机制

覃乔亦 朱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一种崭新的全球文明观,从人类历史高度积极回答了“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回应。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以中华文明为依托,以深厚积淀的底蕴、开放包容的视野、谦逊和善的姿态,形成“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中华文明内在的深厚积淀塑造“文化气度”。绵延五千多年积淀形成的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底色。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不忘本来”,坚守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才能与别国文明进行平等沟通与交流。一要“敢讲”。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一个古老又青春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外传播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要坚持“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针对国际上一些热点问题,主动释疑解惑,全面及时发出中国声音。二要“善讲”。要统筹全局、创新传播理念,加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建设,主动作为、设置议题、引导话题,抢占舆论制高点尤其是国际传播制高点。三要“会讲”。要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与方式,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风俗习惯,以融通中外的内容和表述,形成“说理”与“陈情”相结合,“我想讲”与“他想听”相结合,“自己讲”与“别人讲”相结合的良性互动,让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以中华文明内在的开放包容形成“文化共情”。构建“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机制,要找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异质文化的共通点,探索不同文化体系的交叉地带,在文化交流中寻求精神共鸣,共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文明交流互鉴主体要坚持互利共赢,妥善处理彼此利益关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互惠合作,坚持正确义利观,平等尊重、求同存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和平、全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其次,文明交流互鉴主体要坚持共建共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相互联系、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的时代呼唤更加强劲,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国际社会已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唯有共建共治才能克服人类的共同威胁与挑战。最后,文明交流互鉴主体要坚持共享共美,共创和谐美好世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内发现创造自身的美,对外欣赏包容他人的美,才能实现大同之美。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推进政府与民间广泛的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在“美美与共”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以中华文明内在的谦逊和善增强“文化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更好做到经济崛起与“文化认同”共同推进尤为重要。一要树立友爱形象,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在文明交流互鉴机制构建时,需要积极转变大国话语体系,以更亲切的姿态践行大国责任与担当。注重考虑沿线国家和地区受众的认知基础与思维逻辑,激活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国际文明交流话语环境。二要尊重文化差异,在包容多样性的基本前提下加强各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对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信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唯有秉承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才能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三要坚持国内与国外市场相对接,推进文化产业外向发展。了解“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的政策法规、风土人情,调研和考察各地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不断提高文化产品本土化水平,提升目标受众接受度。依托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注重利用网络平台与新媒体,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