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阳:勤学善钻,守护生产安全十项行动计划助推产业复苏青头潜鸭重回迎风湖重庆2023年春季赏花点位发布
第007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刘向阳:勤学善钻,守护生产安全
十项行动计划助推产业复苏
青头潜鸭重回迎风湖
重庆2023年春季赏花点位发布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世界湿地日

青头潜鸭重回迎风湖
生态变好旅游有前景,垫江不少青壮年返乡创业
本报记者 左黎韵

  近年来,垫江迎风湖湿地生态持续向好。(本组图片均由垫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湖水碧绿清澈,与蔚蓝的天空相接,一群群飞鸟从湖面划过……2月1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位于垫江县普顺镇的迎风湖国家湿地公园,观鸟爱好者刘斌正架着“长枪短炮”,在湖边“打鸟”。

  “在这片水域,我已连续两年观测到青头潜鸭。”刘斌滑动手机相册,展示他拍摄的照片。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水质要求很高,全球仅1500只左右,“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迎风湖受到污染,鸟儿也飞走了。这几年,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鸟儿又回来了。”刘斌说。

  湿地曾经生态退化

  湖岸渐渐没了鸟儿身影

  迎风湖本是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座小E型水库,兼具了灌溉、饮用、防洪等功能。

  刘斌打小在普顺镇长大,在他儿时记忆中,迎风湖曾经经常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飞鸟,“一到秋冬之交,就有大批雁鸭类冬候鸟飞来过冬,迎风湖也被老一辈称为‘老鸹凼’。”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不少农户开始在水库养鱼,“高峰时期,密密麻麻的网箱遍布湖岸。”刘斌说,养鱼污染了水体,也让周围植被遭到破坏,渐渐地,湖岸四周再也没了越冬候鸟的身影。

  转机出现在2009年,迎风湖被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当地政府启动了湖岸湿地修复工程,通过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打通水系鱼道,最大限度修复湖滨湿地生态,强化迎风湖生态屏障功能。

  镇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村民自觉拆除网箱围汊。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干部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趟不行,就跑两趟、三趟……直到将800多口养鱼网箱全部拆除。

  整个湿地修复持续了整整七年。2016年,迎风湖重现山青水绿的美好景象,正式获批为垫江县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筑牢湿地屏障

  迎风湖成为鸟儿天堂

  迎风湖紧邻金华山,湿地公园范围内就拥有2600多亩林地,这些山林是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守好山、育好林、净好湖、护好鱼都是筑牢湿地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顺镇镇长何维权说。

  2020年,他们将湿地公园纳入封山育林区,开展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等。“不同于普通的营林、造林,我们在提升湿地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还兼顾了景观打造,使整个迎风湖更加宜人宜游。”何维权说。

  高海拔地区以针叶林为主,当地依托生物防治和人工干预,加大对松材线虫等疫病、疫木的防治清理,对枯死的患病马尾松及时处理,做到发现一棵、清理一棵、定位一棵,有效降低了疫病疫情的扩散。

  在低海拔地区,则因地制宜栽种了美国红枫、彩红杨、落雨杉等景观树,形成针阔相交,林相季相丰富多变的景观林,打造出“春花、夏荫、秋色、冬景”的森林景象。

  “现在的迎风湖已成为鸟类的天堂。”刘斌说,这几年,他在岛上观测到的鸟类就有20余种,数量最多时有好几千只。

  好生态带动乡村游

  返乡游子不走了

  良好的生态也让迎风湖成为垫江乡村旅游的网红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踏青、游玩。

  刘斌的另一个身份就是迎风湖农家乐的老板。这个春节,他一天就要接到十几通预订电话。迎风湖的蜕变带旺了他的生意,农家乐年纯收入达五六十万元。

  “依托迎风湖的自然生态,我们正大力发展康养民宿游。”何维权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争取到相关扶持资金,对8公里环湖路面进行了油化,打通了从迎风湖通往金华山的旅游通道,以迎风湖为核心,布局了果园、度假村等旅游项目。

  去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黄仁权回来了,一口气投入500多万元,在金华山上流转了300多亩土地,打造避暑养生度假区,下个月即将开门迎客。十余栋由土家农房改造而成的民宿错落有致,并在装饰中融入了各种农耕元素,以唤醒游客的乡愁记忆。

  “生态好了,发展旅游大有可为。”在福建打工的黄吉祥过完年后也决定不走了。他同样看好镇里的旅游前景,打算在金华山上打造一个烧烤、露营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去年以来,迎风湖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已陆续吸引20多名青壮年返乡创业,寻找致富机遇。“迎风湖是普顺的自然瑰宝,只有保护好它,发展才可持续。”何维权说,为了解决乡村旅游的污染问题,他们在环湖周边修建了污水处理系统,采取管网收集、集中式处理的方式对各类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迎风湖。

  相关新闻>>>

  重庆目前共有各类湿地420万亩

  本报讯(记者 左黎韵)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修复”。2月1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了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恢复等工程,加大了对湿地的修复与保护,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湿地420万亩,初步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已成为我市生态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我市以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科学开展湿地修复与保护,重点实施了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恢复等工程。其中,在鸟类栖息地修复中,我市通过退养还滩(泽)、微地形塑造等措施,为鸟儿们提供适宜的、差异化的栖息地环境,为不同水鸟营造觅食地及活动空间,逐渐恢复鸟类生存环境,维护区域湿地鸟类的生物多样性。我市还合理利用小微湿地,探索出小微湿地与环境治理、民宿康养等深度融合模式,发展湿地生态惠民产业,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保护湿地只有进行时。”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加快编制出台《重庆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进一步建立健全湿地监督管理制度,继续强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