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斌(左二)到隘口镇指导茶农。(受访者供图) |
“等山东这边的工作对接完,过了元宵我就回来。”1月28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回山东过年的张斌给秀山县农业农村委汇报了自己的行程。
张斌来自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已作为鲁渝协作支农专家在秀山工作了4个年头。每一年组员都在变,唯独张斌这个组长没有变。一般而言支农专家的服务期为一年,张斌为何超期服务?
“适应,适应,还是适应”
跨越黄河长江,相隔1500余公里,由北到南,从东到西。2019年11月,张斌以工作组组长的身份,与14名支农人员从山东德州来到了秀山进行扶贫协作支农工作。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沟深、土地稀少、交通不便,这让一直生活在平原地带的张斌有些不适应。“每次走村串户,车子就沿着悬崖边上的乡村道路来回穿梭,我都不敢往外看。”张斌说,除了地势,还有气候,这里不像北方,冬天没暖气,一大帮老爷们儿冻得直跺脚。
在饮食方面,同行的伙伴经常向他反映,食堂的菜太辣了,但张斌每次的回答都是:“我们人少,不能让大家来将就我们,克服克服吧。”
“时间长了,也就吃习惯了,现在这边的饭菜辣度大家也能接受了。”张斌对记者说。
最恼火的还是沟通。和本地同事打交道问题不大,双方都可以说普通话,但和农民沟通聊天,方言根本听不懂。
“适应,适应,还是适应。”张斌说,“还好农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只要愿意下功夫,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张斌说。
“工作不能干一半就走”
在适应中工作,在工作中适应。
第一年,张斌和工作组的主要目的是推广“希森6号”马铃薯。重庆的马铃薯产量不高,亩产只有大约2000斤,比山东少了一半都不止。
要让秀山的老百姓接受山东的马铃薯并不是件容易事:推广新品种农户听不懂,张斌就连比带划耐心讲解;农户没看到效果不愿种,他们就搬出每亩补贴900元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户怕种出来卖不起价,他们联系山东企业承诺包售包销。慢慢地,推广面积达到了2000亩。
眨眼间,第一年服务期的3个月很快结束,张斌跟随大部队回到了山东,但过完元宵节他又回来了,这让秀山县农业农村委的同事有些惊喜。张斌笑着说:“工作不能干到一半就走,马铃薯才下种呢。”
在他的技术指导下,种下去的马铃薯大多丰收,亩产量较之前提升了45%以上,按每斤1元计算,亩收入3000-4000元,农户竖起大拇指:“山东来的专家厉害!”
除了推广新品种,张斌也推广新的生物制剂。比如激活酶制剂,喷洒在叶面上后,可让茶叶、金银花等秀山农业特色产业增产20-30%,水果也能实现提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从2019年到2023年,身旁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张斌每年都始终如一来到秀山,被笑称为“铁打的组长”。
最近两年,他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技术培训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的目的就是想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主要给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培训,针对育种、施肥,如何规避农业风险等方面。”张斌说,大培训是800人一场,专场培训是600人一场,已经做了好几场。他们还培训农技人员7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带头人。
从温暖的春天到火热的夏天,从金黄的秋天到寒冷的冬天,张斌每年在秀山的工作时间超过11个月。
今年,山东省农科院和科技局将在秀山设立工作站,主要研究茶叶和中草药的提质增效,张斌又是牵头人员之一。
“所以过了年我肯定会回来,也许明年就不来了,但我每次都食言……”说着说着,他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