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并进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更大突破暖心!重庆为返乡农民工推出就业创业“政策大礼包”
第006版: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 2023全市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携手并进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更大突破
暖心!重庆为返乡农民工推出就业创业“政策大礼包”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1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川渝联动

携手并进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更大突破

  董莉莉 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高洪波(荣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夏庆友 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林海亮

  贺晓春

  王成端 (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在今年的重庆两会、四川两会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如何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更大突破?两地代表、委员围绕该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发表真知灼见。本报与四川日报对此进行了联合采访。

  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董莉莉:

  多管齐下推动成渝“双核”联动发展

  “建议多管齐下推动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实现更大突破。”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董莉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董莉莉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区域经济格局重构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重庆与四川两地达成的共识,推动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实现更大突破,就是要加强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市功能衔接,推动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协同互动,辐射带动全域发展。

  她建议,“十四五”期间,要从完善双城规划体系,统筹产业分工布局,科学组织城镇体系,区分发展单元类型等方面,推动成渝“双核”联动发展。

  董莉莉建议成渝“双核”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建议区分发展单元类型,对发展重点单元、支撑单元、保障单元分类施策。”董莉莉说,重点单元指现状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生态承载力强的单元,应鼓励其率先发展,引导其城镇空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带动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支撑单元指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发展潜力一般,存在一定生态、资源发展条件限制的单元,应在保障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其发展,但需从产业发展类型以及空间发展时序上进行引导和调控。

  对于城市群整体或者较大区域的生态保育、环境保护等起到重要保障作用的单元,董莉莉建议在产业发展类型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并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地区转移,同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手段对该类单元给予补偿和支持。

  重庆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

  推动共建成渝两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命脉,推动高度发达的产业集聚,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重庆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荣昌地处成渝发展主轴黄金联结点上,将积极发挥“桥头堡”独特优势和带动作用,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不动摇,推动共建成渝两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是建设百强国家高新区。坚持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高标准建好国家高新区,加快推动荣昌高新区规划拓展至50平方公里以上,打造集聚产业的强磁场、经济增长的起搏器和开放创新的主战场,成为服务带动区域发展的“排头兵”。

  二是当好产业聚集桥头堡。探索创新跨行政区与经济圈适度分离改革体制机制,建好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打造金牛-荣昌合作示范区。围绕成渝主导产业配套等布局产业项目,推动毗邻高新区、工业园区联手打造产业联盟,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三是构建服务成渝双城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积极构建以消费品为支柱,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为主导,以农牧高新为特色的“1+3+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荣昌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贡献荣昌力量。

  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夏庆友:

  成渝高校相向而行 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

  “川渝本就一家亲,如今川渝联动,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就好比两个半圆又结合在了一起。”经常往返于成渝两地的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夏庆友表示,两地提出联合共建西部科学城,对高校科研团队来说,最突出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夏庆友举例说,无论是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还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两地高校,都有各自突出的学科。“经过西部科学城的平台搭建,项目引领,川渝两地高校的学术叠加优势,可大大缩小与其他高校以及发达国家科研团队之间的差距。”

  夏庆友表示,川渝联动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光靠目前两地高校教师共引共享、互聘互用、跨学校授课、跨学校指导学生,以及学生的学分互换认定,还远远不够。

  “成渝两地高校应该取长补短,相向而行。”夏庆友说,大学城高校应联动协同市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形成“四支力量”,瞄准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战略主攻方向,深化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形成合力。

  此外,突出产业协同创新,加快科创要素、资源、政策、服务向企业集聚,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催生一批引领性科技成果,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最后,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创新制胜“驱动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中小试基地和科技综合服务平台等,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让科技生成产业、赋能产业,助力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主平台。

  四川省人大代表、内江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林海亮:

  整合资源共同开发成渝古驿道文旅项目

  “2020年,我在川观新闻上看到了‘重走成渝古驿道’系列报道,便决定对成渝古驿道现状进行走访调研。”今年四川两会上,四川省人大代表、内江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林海亮带来了关于川渝共同开发成渝古驿道文旅项目的建议。

  水道、驿道、公路、铁路……成渝古驿道,既是一条商贸经济大道,也是一条人文大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东大路”为代表的成渝古驿道见证了两地商贸往来的繁荣,文人墨客的风流,留下了历史文脉。“其中,位于内江的珠江驿,有秀美的唐明渡、三元塔,有张大千等名家足迹,还有内江特色美食。”林海亮说。

  调研中林海亮发现,当前成渝古驿道没有被视作相对完整且独立的文旅项目来开发,也没有进行资源整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旅资源浪费。

  为此他建议,将成渝古驿道文旅项目列入四川省文旅发展规划,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进一步激活沿线文旅活力。同时,四川省与重庆市共同协商、共同组建独立运营的文旅企业,开发和建设成渝古驿道文旅项目。此外,成渝古驿道上的文物应加大力度保护、开发和利用,对相关红色文化、巴蜀文化加以挖掘、提炼和传播。

  在林海亮看来,成渝古驿道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服务最完备、旅游设施最齐全、人气最聚集的区域之一。同时,这个项目与三星堆、三峡等文旅资源,能形成良好互动的文旅资源生态圈。川渝共同开发成渝古驿道文旅项目,将给两地市民带来美好的文化体验,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幸福感、获得感。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港投集团董事长贺晓春:

  让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物流、产业大通道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港投集团董事长贺晓春表示,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已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好格局。省级平台与全省16个市(州)建立了南向班列“一盘棋”统筹运营机制,打造高质量共建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统一品牌,常态化运行4条线路,2022年全年累计发运152班次、7600标箱。

  如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贺晓春建议在基础设施建设、通道运营水平提升、通道协同联动、通道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畅通大通道。早日畅通西线铁路主通道,布局完善通道枢纽场站,在成都打造陆海新通道班列集结中心,在沿线市(州)落地铁路货运枢纽,在通道沿线布局综合物流节点,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通道运营水平。充分发挥省级平台的专业化市场主体作用,全面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省级层面“一体化”运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完善铁路运输、港口航运、集装箱循环、跨境公路、海外仓配和贸易服务等资源要素,降低综合运输费用。同时,加强多通道协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欧班列、+长江航运、+跨境运输,促进多式联运协同发展。

  以通道带产业。根据市场互补性和适宜性,拓展东南亚地区生鲜产品、冷冻水产品和四川机电产品、日用百货等特色零售产品进出口,推动“四川造”产品“走出去”、RCEP成员国特色产品“引进来”;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运营与产业、贸易、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搭建覆盖境内外、链接上下游的综合物贸服务生态圈。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成端:

  加快打造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绿色产业体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万州、达州、开州共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利益共享机制。”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成端说,近年来,三地树牢“一盘棋”思想,扎实推进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出台,探索出一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下一步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王成端坦言,他在调研走访中发现,目前示范区内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绿色发展统筹不够等问题,区域整体竞争力不足。

  对此,王成端建议,首先,要倡导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将“绿色发展指数”作为示范区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重点,并倡导全民共同参与。

  其次,要构建绿色发展统筹机制,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着力建立建全市场一体化发展、区际利益补偿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提升三地的匹配度、耦合度和系统性,提高三地绿色发展的规模优势和叠加优势,实现绿色发展资源整合效应最大化。

  再次,要加快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明晰绿色产业体系发展思路,按“一体化”发展方式,走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之路。深化绿色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培育壮大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创新发展特色工业,优化完善产业布局,注重天然气综合利用、生物医药精细化加工、锂电池生产等。大力推进旅游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培育发展森林体验、温泉疗养、中药材疗养等康养产业。

  本组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陈国栋、陈维灯、李志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眉灵、兰楠采写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