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当代畅销书女作家菲利帕·格里高利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白公主》(重庆出版社2014年第1版),是其“玫瑰战争系列”与“都铎王朝系列”中的第五部,也是两个系列承上启下的一部,可视为《白王后》的续篇或后传。与同为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一样,菲利帕·格里高利的英国宫廷历史系列小说,同样也掀起了世界畅销小说的狂潮。特别是同名小说被拍成影视剧广泛传播之后,精彩的影视拍摄与可读性极强的小说书写相得益彰,或许读者很回味影视带来的视觉享受,但我相信读者也会乐意参与一场文字故事的饕餮盛宴。
被称作“历史小说女王”的菲利帕·格里高利生于1954年,虽是文学研究学者,却一生执着于创作14—16世纪英国宫廷的女性故事,在她10余部系列小说创作中,“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是故事演绎的两个核心源头。
15世纪同为法国金雀花王朝王室后裔的以红玫瑰为标志的兰开斯特家族,与以白玫瑰为标志的约克家族之间为争夺英格兰王位,一直延续着“玫瑰战争”。小说《白公主》以此为大背景,叙述了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在情人查理三世被杀后,为了家族的生存与权力被迫下嫁给凶手——都铎家族的亨利,以和亲的方式最终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是战争的结束只是小说故事的开始,真正的故事则深埋于维持婚姻关系的过程中。王室婚姻中的爱恨情仇可谓千丝万缕而又跌宕起伏:亲情与爱情,男权与女性,内忧与外患,野心与忠诚,明暗与猜忌,选择与舍弃,挑战与妥协……
小说以女性视角铺开叙事,主人公是爱德华四世美貌动人的女儿伊丽莎白,她在家族延续与痛苦婚姻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要面临弟弟与丈夫刀剑相向等一系列艰难的抉择。随着伊丽莎白与亨利的孩子陆续出生,此时爱恨早已难分,对约克家族的忠诚已难以为继,但她必须坚强起来,必须在男人主导的世界中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世界。小说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融入了作者大量的文学性想象,在叙事的不断推动进程中告诉了读者持续30年“玫瑰战争”帷幕的落下与英格兰合二为一的历史。除了故事的可读性之外,这部小说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知识,比如玫瑰作为英国国花,皇室徽章中红白玫瑰所隐含的象征意义等等。
小说的可读性当然少不了故事的曲折多姿,但纯粹的故事性永远不可能是最触动人心的那部分。在我看来,《白公主》最吸引人与打动人心的,或许是亲情之间与男女之间可能存在的那些恒常人性的东西。作者明显对小说中的人物贯注了个人的情感偏好,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开始是属于约克家族的公主,约克家族的男女多是自信与忠诚的,而都铎家族母子不仅多疑而且冷酷失道,结局是约克家族赢了。这不是错误的铺垫,而是恰恰为后来女主人公嫁给亨利后矛盾复杂的心理做了最好的注脚。
惟其如此,在后来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亲情与爱情的冲突才显得更为尖锐与冲击人心。先是亨利杀死女主人公的情人——叔叔查理三世,后是亲弟弟与丈夫亨利七世之间的刀光剑影,从之前对亨利及其母亲的恨与讨厌,转向后来是维护弟弟还是站在慢慢爱上了的亨利一边,让这个女人身心煎熬、难以取舍。
小说还在一个情节上揭示出人心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当初亨利并不得人心,但当他上位得势,之前不支持新君王的臣子迅速为了自身利益而一呼百应起来,一切阴谋诡计都围绕权势而得以滋生。这些作为外围的人性描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女主人公所处环境的险恶,同时也更能衬托她内心情感转向的客观力量。这也为女主人公终结“玫瑰战争”,开创并巩固都铎王朝提供了合理的人性意义上的历史解释。其中,还有一个理由,便是她与亨利接二连三生孩子之后所产生的家庭伦理,让她很可能为了现有家庭而逐渐背弃了对原来约克家族的忠诚。
读小说能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故事之后的愉悦感,但优秀的小说给人的绝对不可能只是一种游戏娱乐层面的心理刺激。如上所叙,女主人公的最终妥协能给人诸多现实与人性上的启示。一是女性在现实中把控自身命运的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在亲情和爱情面前可能不能兼得,必须要作出选择,而这种选择是无关对错的;二是读小说的感性与了解历史的理性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对等关系,历史与小说有很大区别,但内在的人性或许恒常不变。在中国,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吐蕃等也是政治联姻。所以,小说《白公主》在中国与世界各地都是拥有人类历史文化的阅读基础的,文学留下的可谓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轨迹。
《白公主》与作家创作系列中的其他小说一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与历史文化意义上的版图,其波澜壮阔的史诗性、杂糅丰富的内涵以及流畅的语言叙事,都能让读者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