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移动  奏响双城协奏曲  铺好发展信息路黔江:做强科创主体 锻造经济发展“主力军”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关于颁(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的公告坚持改革与发展同步 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012版:通信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移动 奏响双城协奏曲 铺好发展信息路
黔江:做强科创主体 锻造经济发展“主力军”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关于颁(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的公告
坚持改革与发展同步 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黔江:做强科创主体 锻造经济发展“主力军”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驱动的“牛鼻子”,是产业转型的主力军,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近年来,黔江锚定创建渝东南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不动摇不放松,全面打出科技创新系列“组合拳”,围绕政策、资金、服务等多项举措持续发力、精准滴灌,不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切实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成黔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服务育“新苗”

  加速创新主体发展

  12月2日,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两条缫丝生产线恢复运转,缫丝女工在生产线上来回走动。“200余名工人加班加点忙生产赶任务,争分夺秒加工海外订单,确保增产增收。”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经积压了10余吨生丝外贸订单。

  近段时日,黔江当地丝绸企业无一不是开足马力生产。作为全市蚕桑生产第一大区,目前黔江已经构建起种桑养蚕到形成丝绸的完整产业链。

  聚焦蚕桑丝绸产业发展,黔江利用茧丝绸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蚕科院黔江分院等创新平台,开展蚕、桑种植养殖关键技术攻关,助力花神丝绸、双河丝绸2两家丝绸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弘凡农业、三乘三、汉珍玉丝有望实现“小升规”。截至今年9月,全区蚕桑丝绸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8亿元。

  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就是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黔江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小升科”“科升高”行动,确立了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推动资金、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科技兴企”之路,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今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2家,累计达到431家,位居渝东南片区首位。邀请市高企协会专家实地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辅导36家,分两批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4家。今年,第一批已通过认定10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二批推荐12家,正在科技部公示9家。预计今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突破50家,占渝东南片区总量的50%左右。

  政策培“沃土”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1月10日,重庆科瑞南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成功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批件,这是该公司继7月19日取得“3+4”类仿制药苯甲酸阿格列汀片药品注册批件的又一重点研发项目突破。

  “两个药品从研发到成功获取注册批件均历时长达3年之久,总投资约3000万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保持在4%以上,2021年研发经费为819万元,今年有望超过1000万元。

  持续的科研投入换来了原创技术的突破。2022年7月,在2021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拟奖名单中,科瑞南海制药“癃清胶囊新产品开发”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系渝东南首例。

  创新是企业常盛不衰的源泉,更是新经济的核心。为了挖掘培育一批像科瑞南海这样的“潜力股”生力军,黔江持续打出政策“组合拳”,巧用政策杠杆,持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设研发机构,撬动企业创新发展。

  落实税收优惠,“减”出技术创新的加速度。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继续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的优惠税率。

  加大研发补助,“惠”出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对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规上制造业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在1000万元以下的,区级按研发费用存量不高于3%、增量不高于10%的比例给予补助;申报研发费用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享受市级相应补助政策。

  截至今年9月,全区累计授权专利248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16件,均位居渝东南第一位;组织企业申报2021年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兑现68家企业奖补资金330余万元;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15个。

  资源化“活水”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7月4日,西部(重庆)科学城黔江孵化中心在黔江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揭牌。

  以该中心为抓手,黔江将进一步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对口协同发展工作,有序推动创新要素、科技企业、领军人才和技术成果在黔江区转移转化,助力黔江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技术供给、企业承接、金融支持等诸多因素。如何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让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黔江组建科技特派团切实把脉科技创新的顽疾,实现科技人才在主要产业“全覆盖”,推动院所、高校、企业的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政策补助,提升创新吸引力。出台《黔江区工业发展暨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扶持办法》《黔江区支持科技创新财政金融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业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的培育扶持力度,累计兑现科技创新扶持政策3000余万元。

  用金融杠杆,撬动企业积极性。设立1000万元规模的创业种子基金,为40余家创业企业提供了12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设立1亿元规模的黔江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累计发放贷款3.22亿元。

  用协同模式,深化产业学合作。科瑞南海公司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国家、市级科技项目10余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5项、重大新产品2项。三磊玻纤与重科院、陕西科技大学等合作,实施科技项目13项。举办科技成果进区县黔江专场、渝东南校企科研项目对接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累计推介科技成果130余项,成功签约落地转化9项。

  唐楸 黄伟 马建保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