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8日,梁平区礼让镇川西村渔米路沿线,村落、田园、河流交相辉映,景美如画。当地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竹林资源、湿地系统,发展蔬菜、果树、养鱼、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
|
12月15日,在北碚区澄江镇柏林村王家大院举办的乡村村晚,吸引了不少乡亲来观看。特约摄影 秦廷富/视觉重庆 |
核心提示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在此背景下,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下一步又该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邀请了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温铁军教授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业内专家进行解读。
稳中求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如何求稳?
温铁军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各种挑战的“压舱石”。在全球化危机之下,不光是中国,全球都出现经济下滑,中国能够稳得住,是国家直接增发国债,向乡村领域做基本建设和社会建设投资。乡村是一个能源资源消耗都相对比较低的、和自然结合得比较密切的一种人类生存方式,所以我们在这个阶段就强调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
如何求“进”?
一是立体开发乡村资源。
面对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双重挑战,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在于我们有庞大的乡村。温铁军说,在“两山论”指导下的乡村振兴,应该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道路,这其中重要的政策导向就是要重构新型集体经济,利用村集体盘活乡村沉淀资产,把乡村平面资源作立体开发。
以福建的一个沿海滩涂为例,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都跑去拍照,从而带动了当地的住宿、餐饮等行业。滩涂以前只有第一产业的收益,是平面资源,现在则变为第三产业,一缕斜阳射向这片滩涂的时候已经构成了景观资源,也是极为稀缺的空间生态资源。
那些办民宿的、搞农家乐的,他们“吃”的是那一缕斜阳。这恰恰是将空间资源转化成现金收入,这就叫做生态空间资源的立体开发,从而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二是鼓励市民下乡,带动农民一起创业。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还像过去那样依靠现有农村中老村民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这就要求重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按照中央要求的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构建新农人和新村民需要的政策激励,通过社会广泛参与,撬动外部力量与资源进入乡村,以更多的创意和创新运营激活“沉淀”资产,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温铁军提醒,当前需要的不再是过去产业化时代的资本下乡,而是要把资源开发权交给农民,鼓励市民下乡,实现与农民一起联合创业,一起增收。
他举例说,北碚区静观镇有一个“蜡梅仙子”叫邓纪会,就是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的典型。
邓纪会2017年返乡创业,与农民一起成立合作社,通过花艺赋能蜡梅产业,通过开发切花礼盒、花茶、蜡梅盆景、蜡梅品种苗、蜡梅文创等特色产品,以前卖几元钱一把的蜡梅花卖到了20—50元,做大了产业,老百姓也获得了切实的收益。
三是唤醒设施性资产,增加集体收益。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从而盘活脱贫攻坚时期国家投入的大量设施性资产。
具体怎么做?
需要政府将投到农村的资金变成集体的流动资金,这些资金形成的资产变成集体的固定资产,然后交由集体来使用做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资金变股金第一条就是要考虑怎么把这些资产激活,变成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怎么能把现在的项目资金投给集体经济变成流动资金,让更多脱贫户和农户享受利益。
比如南川区水江镇山水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土地、山坪塘等资源很难受到城市资本的青睐,优质的生态资源慢慢沉睡。2020年,当地修建了蓄水池和管网,将地下河的水资源卖给自来水厂,集体经济组织每月有1.5万元收益,脱贫户也有了稳定的分红,就是很生动的实践。
如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处长艾丰认为:
分层级建设乡村产业集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日,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处长艾丰表示,重庆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分层级建设乡村产业集群。
简单来说,就是要立足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功能拓展,建设一批镇村产业上亿级、区县联动百亿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上千亿级的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同时,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创建相应的产业联盟和产业联合体,解决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各类问题,进而促进乡村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以荣昌、合川、大足、铜梁共同打造的生猪产业集群为例,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荣昌猪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比如,荣昌重点负责荣昌猪资源保护和新品系培育,确保荣昌猪年供应种猪能力达到10万头;合川、大足、铜梁重点负责荣昌猪生产、加工能力提升,打造智能、生态、标准化养殖基地,为荣昌猪扩大群体规模奠定基础。
又比如,去年底,潼南、江津、合川、大足、铜梁和四川省遂宁、广安、达州、资阳(安岳县)等9个柠檬主产区,携手共同打造千亿级柠檬优势产业集群。一年多来,该产业集群重点建成了中国柠檬交易中心,其柠檬产品遍布国内一线城市,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成了集资源集聚、协同创新、技术支撑、服务咨询、交流合作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共同发展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榨菜、柠檬等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培育7个100亿级、8个5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廖明辉认为:
尤其要关注脱贫群体的就业问题
12月20日,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时,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廖明辉认为,农村稳定安宁是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基石,但受疫情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着不小挑战,“就我所知道的,疫情期间工作机会大大减少,尤其是集中在脱贫人口比较多的餐饮业、建筑业等,疫情影响就业,脱贫群体的收入也受到直接影响。”
在全市范围内,截至10月底我市有4000多名脱贫人口因为疫情返乡,他们及其家庭显然存在返贫风险。
与此同时,此前因为疫情阻断了交通,许多村民的产品销售受阻,也对其持续增收造成了一定影响。
“脱贫地区总体上属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础薄弱、地理区位偏远、自然生态条件脆弱,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外出务工收入占比大的脱贫地区脱贫人口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影响,极易发生群体性、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廖明辉总结,因此中央提出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如何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廖明辉表示,从短期看,要做好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在监测上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解决监测信息滞后、脱节、失实等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在帮扶上,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一人(户)一策”精准帮扶,通过基层党建引领、“三变改革”、集体经济、产业就业、临时救助等,多管齐下织牢“稳岗就业增收”的帮扶网。
从长远来看,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市场机会有望逐步恢复,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尤其要关注脱贫群体的就业问题,在脱贫群体技能培训、能力提升等方面应有更长远的打算。如做好帮扶产业发展,做强做优山地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和农村电商,推动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融合发展等,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
此外,也要切实补足短板弱项,解决好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和医疗保障等“三保障”方面的隐患和问题。